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振兴实体经济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还不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金融应回归本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金融是因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发展的目的是通过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来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百业兴则金融强,金融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才能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促进经济整体健康发展。金融一旦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出现非理性的扩张,出现过度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业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认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努力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金融机构应端正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增强全体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决遏制资金“脱实向虚”倾向。
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引导社会上庞大、分散和无序的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实体企业来实现的。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社会融资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和信贷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于振兴实体经济,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做好信贷投放的加减法。商业银行应通过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将其投向符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更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从而矫正要素资源的错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把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建设制造强国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要目标,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应着眼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使金融供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金融的需求有效匹配,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金融机构还应通过支持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创新发展能力等,为企业效益提升和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注重金融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方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对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为创新不足、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等。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金融机构应从战略高度做好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既要改造提升原有产品,又要重视创造新的产品;既要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体系,又要提高服务的覆盖率和便捷度。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适当增设产品和服务研发中心,加大新产品、新服务方式开发的力度,提供更具特色、更有差异性的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