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理论前沿 >> 正文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http://www.newdu.com 2017/6/7 文汇报 黄庆桥 参加讨论

  核心观点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科普创作的激情得到了激发。但如何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提升科普创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多方的努力。

  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民生热点

  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科普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显然,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从科普创作的角度来说,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要有人创作出来的,就此而言,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创作更加重要。那么,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创作呢?

  今天我们需要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普。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已是既定战略。当前,我国科技蓬勃发展,从太空到海洋,从大科学装置到大技术工程,从前沿基础研究到应用高技术研究,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让人应接不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科普创作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不能让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不知,更不能让公众对中国的科技战略、科技成就产生误解、误读或曲解,从而对科技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就此而言,服务国家战略应当成为鼓励科普创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天我们需要回应民生热点的科普。当前,涉及民生关切的科技热点非常多,从食品安全的防范到重大疾病的治疗技术,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到人工智能对公众就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的治理到新能源不断走进千家万户,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要让公众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而理性看待相关科技发展,仅仅靠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公众愿意看并且看得懂的权威科普读物。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公众愿意看并且看得懂的科普读物比较缺乏,另一方面以科普的名义出版的没什么读者的科普书籍倒是不少,这种供需失衡的状况亟待改变。

  去伪祛魅求真,好玩有趣活泼

  今天我们需要去伪祛魅求真的科普。互联网之于科普,是一把双刃剑。具体而言,互联网一方面有利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但另一方面也给伪科学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而且现实是伪科学和有关科学的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危害自然也更大。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也给了各路“神仙”肆意解读科学的机会,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有关科学的信息,不但不能起到解放思想、获得新知、祛魅求真的作用,反而让人更加困惑,无所适从。比如,我国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但权威而亲民的科普却不多,倒是随意解读“量子纠缠”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有鉴于此,严肃的科普创作必须要迎头赶上,正面回击。

  今天我们需要好玩有趣活泼的科普。科普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业,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当然是科普的首要特质。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科普作品可以是好玩的、有趣的。如果科普作品只讲科学性而面目刻板,读起来味同嚼蜡,我想它一定是难有市场、难有读者的。事实上,这种严肃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的科普读物实在是太多了,不仅公众不愿意买回去读,即使有家长给孩子买了,基本上也是被束之高阁,这样的科普读物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增强科普读物的趣味性,让科普好玩,让科普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应该成为科普创作的硬指标而不是软约束。

  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显绩”,但开展科普事业的途径应该多样化。在科普专家比科普创作家吃香、科普理论家比科普作家话语权多、科普仪式比科普内容丰富的当下,需要坐冷板凳的科普创作则亟需得到更多的支持。科普需要“急性子”,也就是要能及时答疑解惑,走在谣言前面;科普也需要“慢性子”,要能润物细无声,注重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科普创作既要有“急性子”的前瞻意识,回应热点问题和社会关切,又要沉下心来做“慢性子”的精细活儿,打造精品,推陈出新。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为中国科协“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创新成果科普成效评价专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Tags: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