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新业态中孕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还需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如果一开始就觉得看不顺眼,不予准入或严加监管,就容易将创业创新的好想法、好技术“掐死”在刚刚开始的路上
对新业态新模式要“包容审慎”
怎样对待“双创”活动中出现的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社会有不同的观点,政府有不同的做法。在日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为此,总理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
创业创新的本质上都是试错,其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成功却是小概率事件。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创业创新来说,首先是他或他们对自身是否为
“对”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试错,同时,他或他们还要经过多次试错,找到“对”的需求以及对应的盈利模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乃至新业态和新模式,都是正在试错的项目,它们有的接近成功,有的还在挣扎,需要社会给它们时间和可能的支持。最后,决定创业者能否成为成功企业家,还要通过人格试错,以检验是否能在激励和约束之间找到平衡。N次试错为“对”的概率是相乘的关系,可见最后的成功率之低。由此表明,全社会对创业创新的“包容审慎”,是何等的重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动员,希望更多有意愿、有条件的人致力于创业创新,可以是初始创业,也可以是内部创业即平台创业。当成功率为一定时,有更多的成功者。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成功率。这是因为,成功率较高的创业创新,将更加节约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业创新成功率由多因素促成
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两个因素最为关键。
其一,一个优化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对于创业创新项目而言,就是选对了地方。在这个系统中,创业者、孵化器、创投基金、大学和公共机构等诸要素集聚在一个物理空间,但关键是要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是它们聚合在一起的“配方”:各种成分是如何
组成到一起的。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能否形成优化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个城市和地区的“包容审慎”。就像一些创业创新项目,在某地受到欢迎,开花结果,在另一些地方可能就受到排斥,无法落地。这无疑和地方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是否有“包容审慎”的态度有关。
其二,经验还表明,公共机构及各种公共服务可以帮助培育创新创业系统,帮助各种要素在这个创新系统中以正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产生更加有效率的相互作用。譬如,创业者找到投资
人的便利程度,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是和系统有关。《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 一书的两位作者认为,传统创新观点中的两个支柱———自由市场与集群———已经无法对系统创新的奥秘提供完整的答案。因为,凡是与创业创新有关的地方,市场都是非常低效的。这个观点会令许多人震惊。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政府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公共机构承担了远比一般思维中所认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不仅仅是自由市场,而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不仅仅是集群,而是系统要素完美组合的集群。雨林的秘方是关于人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交互。为此,公共机构以“包容审慎”的态度扮演他们的角色,就比在任何情况下都显得重要。
审慎出台新的准入和监管政策
李克强总理为什么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要顺势而为,不要仍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就是因为新业态中孕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还需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如果一开始就觉得看不顺眼,不予准入或严加监管,就容易将创业创新的好想法、好技术“掐死”在刚刚开始的路上。
以分享经济为例,发展分享经济,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向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经济、更多样、更便捷的服务。目前,分享经济在不同行业领域出现不同的业态属性,有些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利用闲置资源的分享经济,如共享单车。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地区和各类市场主体大胆探索,发展分享经济。同时,在现有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及相关制度中,难免有不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清理和调整,避免用旧办法管制新业态。还要研究完善适应分享经济特点的税收、社保等支持政策,对依托分享平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按规定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分享经济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设备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分享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