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理事长陈炎兵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振兴。必须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彻底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农业,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衡量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带动了乡村发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认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近日,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理事长陈炎兵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陈炎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必须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及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实现全国所有农民的小康愿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并提出全面、系统和根本性解决方案及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和整体进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体现,同时也是全面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
记者: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陈炎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振兴。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农业,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关键,生态宜居是前提,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截至2016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7.4%,不过,总体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城乡之间不平衡发展问题日显突出。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因此,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加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彻底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空间和机遇也在农业和农村。而且,我国工业和城市也具备了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力量和条件。因此,把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既具有现实必要性,又有现实可行性。
记者:如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陈炎兵: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一是要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的战略顶层设计,核心是加强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改革与创新,消除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障碍和制度瓶颈,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切实加强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强化农村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要切实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三权分置”)为契机,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收益。创新农村金融政策,推动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创造和积累的资本下沉到农村,推动企业下乡。推动科技、管理、劳动力等要素下乡。深化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等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尤其是激励和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四是要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新农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在您看来,应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陈炎兵: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27.7%,发达国家一般低于10%,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缩小其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融合,实现了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
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是人的城镇化,让城市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城镇化的结果是城乡产业融合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乡村振兴也是新型城镇化成功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城镇化是不同于欧洲和美国等先行城市化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这个“新型”最突出的体现是我国人口多,推进城镇化速度快,根本的路径是就地就近城镇化。因此,带动乡村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衡量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带动了乡村发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