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创新工作应当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关注人民需求,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创新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现阶段,以集成化和协同化为特征的开放式全面创新,已成为创新工作的新范式和大趋势。比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打破壁垒、汇集智慧、协同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和能力的重要举措,极大促进了各方面创新资源整合,完善了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等非技术因素之间的协同匹配。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创新体系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在促进经济社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方面,在促进人民群众更好参与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创新主体的资源投入方向较为集中,不能兼顾更广泛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主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并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企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营利,绝大多数创新人才被聚集在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创新层次深的行业和领域,主要面向和服务高端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创新较难兼顾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和中低端市场的实际需求,一些地方难以得到高层次创新主体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就难以改善。
二是普通群众与创新主体之间鲜有沟通渠道。在开放式全面创新的发展趋势下,各类众包服务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以及技术中介机构为各领域的创新事业提供了助力。但也要看到,这些平台和机构都有较高的专业和技术门槛,且所涉及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此外,对于具有商业营利性质的平台,在实际信息交互的过程中,还存在安全信用和隐私保护等多种复杂问题。在目前我国基层创新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普通群众很难融入这些开放式创新平台,缺乏与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难以将现实需求直接反映到创新领域。反过来看,创新主体没有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就“拍脑袋”创新,也很可能因为不接地气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无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三是群众智慧有待挖掘。在创新主体资源投入不均衡、人民群众与其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创新主体的认知很容易同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相脱节。一定程度上,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创新事业都被局限在某个创新群体内。可以说,人民群众参与创新事业的能力和潜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形式和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到创新事业中来。一方面,作为生产生活的实践主体,广大群众最擅长发现问题;另一方面,群众之所想、所急、所困往往就是创新的源头,代表着广泛的民生需求,应以此为起点推动创新工作。
对此,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一个零门槛、使用方便的信息管理平台,将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精准地对接到政府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内的专业人员,让创新主体以此为依据,围绕现实问题开展工作。
具体地看,当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随地通过平台终端表达诉求;平台终端将收集到的语言信息实时传输到云计算分析平台;云计算分析平台将不同形式的语言信息编译成标准格式的数据信息,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输出包括问题的重复率、时间分布、区域分布、行业分布等信息在内的分析结果;建立推送模块,将生成的统计分析结果根据不同机构和创新主体的具体需求进行归类,定向推送给匹配的相关机构和创新主体;建立激励模块,对每个用户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进行评价,按照相关规则奖励回馈用户。
还要看到,在这一平台的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细化和拓展以下工作:一是要结合人脸识别、表情动作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在平台终端建立便捷、智能的信息录入通道;二是需要开发建设强大的云计算分析平台,根据不同机构和创新主体的具体需求不断拓展统计分析信息的类别,所推送的统计分析结果要可读性高、指导性强、分类精细;三是不断完善针对平台用户的评比算法和激励机制,合理测算用户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并给予奖励,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四是要不断加强平台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机构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重视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助,构建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五是要在建设好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朱子钦 陈 劲 范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