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决定了全国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也需要进行转型,需要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型,从速度提升向结构优化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
新时代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发展新产业、开发新产品、塑造新品牌、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力。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对我国地方经济实现的宏观调控进行转型,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从速度调控转向效率调控,从短期调控转向长期调控,从需求调控为主转向供给调控为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高质量发展,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主线。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全国经济的基本增长单元,地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实现地方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
地方高质量发展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职能是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的职能是在中央宏观调控的措施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此相适应,中国的经济分为宏观经济和地方经济,宏观经济是全国层面的经济,而地方经济则相当于中观经济。我国的地方经济应该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省级地方经济,二是大区地方经济,三是重点城市的地方经济,四是县域地方经济。以上四种地方经济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中具有重要地位。地方高质量发展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首先,省域地方高质量发展是提高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体。省域地方经济是指以特定行政区域为地理空间,以省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省域地方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国家宏观经济与地方中观经济的桥梁。省域地方经济的数量增长决定着全国经济的数量增长,省域地方经济的增长质量决定着全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可见省域地方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体。
其次,大区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单元。经济区域分为行政区域和均质区域,行政区域是指以政权管理为划分标准的区域,在中国主要分为省、县、乡三级基本行政区,而均质区域指自然要素禀赋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该区域具有某种一致性,在给定的时空尺度下是均质的。按照均质区域的划分,我国区域经济可以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等,这些区域无论是从区位,还是从自然要素禀赋方面来看,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讨论均质的大区经济是剖析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提高大区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单元。
最后,主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极点。城市经济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增长的极点,城市经济发展对省际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这种带动作用是通过主要城市的三大效应体现出来的:一是极化效应,二是扩散效应,三是示范效应。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转型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并开始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此相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也需要进行转型。这些转型主要体现在:
一是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型。中国经济前30多年的增长主要是以数量追赶为主,从地方视角来看,数量追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增长,地方经济之间为增长而竞争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随着全国整体经济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地方经济发展也需要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转型。
二是从速度提升向结构优化转型。近年来,过快增长的背后暴露出环境恶化、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潜力。为应对高速数量增长过后留下的一系列困境,经济开始进入转轨期,这一时期质量和效益成为增长的新主题,地方经济作为全国经济的基本单位,要实现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就必须从速度提高向结构优化转型,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供需结构等全面入手,从而通过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过去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要素驱动,通过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地方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是快速扩大当地经济规模,实现总产值的大幅提高,从而完成相应的经济指标;所对应的地方经济行为是大力发展规模化项目,全力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经历过长期非正常的快速增长之后的中国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技术等多重约束,与之对应的地方依靠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地方经济理应身先士卒,为迫切需要改革的经济寻找新的动力,将效率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来实现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
四是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改革开放前30多年地方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体而言,过去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比较优势,通过自然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目前地方经济需要重建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结构,从而加强人力、智力、科技等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方经济优势升级转变的实现需要由外生的技术促进型增长转向内生的创新驱动型增长。
五是从地方分割向经济一体化转型。过去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是在分割状态下进行的,这种分割包括市场分割、产业分割、基础设施分割等,长期分割状态下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多重不均衡。从宏观视角来看,分割不利于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提高地方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的地方分割,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来实现经济发展。让劳动力流、资本流、价值流、物流在各市场间的运转变得更为流畅,最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的转型
当前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创新驱动的实现。因此,地方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必须有宏观政策的引导。过去我们对地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主要是以总量调控、速度调控、短期调控为主。现在需要转向结构调控、效率调控和长期调控,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过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总量调控,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总量目标,引起经济发展的变量也是总量视角下的变量。在经济进入新时代以来,总量增长不再是地方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经济发展的目标开始转向对结构升级、质量提升等更深层次的追求,引起经济发展的变量开始转为结构和质量视角下的变量。因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应与结构升级相匹配,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这样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就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经济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地方经济效率的提升以及长期经济的稳增长。
第二,从速度调控转向效率调控。过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是速度型的调控,也就是调控的目标是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宏观调控方式较为单一,此时的调控政策不是加速就是减速。经济进入新时代后,地方经济发展开始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此时,单一的加速减速将不能继续发挥作用,地方经济面临更加复杂的结构与增长问题,因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就相应地要从速度型调控转向效率型调控。效率型调控的重点集中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领域,一是重视生产过程创新作用的发挥,提高要素生产率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二是重视要素创新作用的发挥,从而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全要素增长率。
第三,从短期调控转向长期调控。新时代下全国经济和地方经济一样,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既有短期问题,也有长期问题。过去我们对地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的是短期为主的调控形式,主要是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速度增长,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短期为主转向了长期为主。需要探索与长期调控相适应的政府交替过程中的传承及政策持续执行问题,以真正实现长期有效调控。
第四,从需求调控为主转向供给调控为主。需求调控和供给调控是宏观调控的两种方式,过去对地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对需求因素进行调节,通过改善需求端达到对地方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从需求因素为主,转向了供给因素为主,为实现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端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就相应地要把供给调控与需求调控相结合。具体而言,为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增长,实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要从短期需求因素为主转向长期供给因素为主。在供给端探索与当地新经济新业态相适应的管理,充分发挥地方宏观调控的针对性与前瞻性作用,从而助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