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正由粗放型的依靠高投入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的增长方式转换,正由量的扩张阶段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在此背景下,抓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能助力我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也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一些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根据联合国国际比较计划公布的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数据,以美国TFP为基准,我国的TFP水平自1978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轨道,但在2008年后增速开始放缓。
第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总量,更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产业结构是其具体表现。从国际经验看,一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才会逐渐转型,且在较长时间内,工业增加值都将维持在超过30%的较高水平上。在完成工业化之前,其服务业增加值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服务业增加值份额才开始加速增长。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一国的农业增加值份额就越低。从我国已有数据来看,工业增加值份额在2006年就达到了一个局部峰值为47.56%,在2012年后工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迅速下降,但相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我国的农业增加值份额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总体上看,我国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第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是促进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要素配置效率的有效提升。
第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仍旧突出、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能源生产消费缺口还在扩大,对此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收入分配方面仍不平衡,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有待缩小。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
一是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专业素养深厚的各类创新型人才,不断拓展人才红利空间;处理好引进、吸收再创新与自主研发之间的关系,提高创新成果的经济转化效率,增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二是切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在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协同,同时加强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更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产能合作,促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协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共同繁荣。
三是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机遇,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破坏;坚持全局视野和统筹兼顾的思路,强调系统治理,共建协同机制;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绩效导向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此外,还要以坚持和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强化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水平的资本市场,优化资本供给形式、提高资本供给质量、降低资本供给成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化技术市场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服务市场,增强创新供给质量,丰富创新成果转移实现形式,强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增效赋能。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