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地开展,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双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创”活动自身也必将迈向新阶段。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双创”升级时代到来的标志。
“双创”升级,意味着更高的起点和更深远的认识,意味着需要依托国家战略平台的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意见》提出拓展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创业浪潮,推动形成一批国际化创新创业集聚地,将“双创”打造成为我国与包括“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合作的亮丽名片。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化与国家战略互动的引领性平台,是未来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全球治理的空间载体和经济增长极群落。这一增长极群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动机,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生产网络群推动或者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产网络的形成与生产能力的提升。引领性平台,需要引领性的行为主体。创新就是要引领,创业就是要行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引领性平台,“双创”升级要有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化行动。
创新要基于国际技术前沿和发展大势。与经济起飞阶段“洗脚上田”的创新创业者不同(他们是从无到有),新时代的创新创业者(他们是从弱到强)需要有更高的国际化视野和追踪技术前沿的能力。调研发现,新世纪以来,创新创业成功者,具有跨国公司技术背景或境外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较多,依托国际先进技术者占多数。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许多创新创业者在企业运营初步稳定后,每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参加本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消化、掌握国际前沿技术,做到产品及时升级换代。许多创新创业者,一开始就谋求全球化“融资”与全球化“融智”,一开始就谋求在旧金山硅谷、以色列、伦敦等地区建立离岸创新研发中心。他们知道,没有国际专利,就没有国际竞争力。《意见》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健全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合作新机制。这是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引领性的创新突破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需要这样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追踪前沿技术能力的引领性创新行为主体。这一群体是“双创”升级的微观基础和示范者。通过这一群体的引领和示范,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空间载体。
创业要基于全球市场和产业链合作。全球化时代,地球是平的,市场无限,一切皆有可能,最重要的竞争发生在我们和我们的想象力之间。任何创业者,任何个人和小团体,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当任何人都可以上传他们的思想、产品和服务后,想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创业者在初始阶段就要有雄心壮志,就要做跨国公司,哪怕是一个微型跨国公司,而不是要等到20年后做跨国公司。创新创业的产品和服务,要基于全球市场,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零部件市场,哪怕是一个冷门市场(可能意味着新创意),基于长尾的利基市场总是有利可图的;要基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合作,形成大中小共生的产业链系统,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细分环节,哪怕是仅仅提供一个设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需要无数个这样基于全球化产业链细分的微观行动者。这些微观行动者,通过立体式的产业链网络合作,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影响力进而进行全球治理的现实基础。《意见》指出,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国际化平台,支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创新创业合作。这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的引领性行动的使命。
“双创”升级,需要高起点的产业载体。制造业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制造中心的关键组成部分。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其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引领构建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引领构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微观基础,是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制造业的发展新趋势是智能化与服务化。基于全球化的“双创”升级,需要基于智能化与服务化而行动,而行动的着力点在于互联网平台,这是“双创”升级所要求的永远在线的基础设施。《意见》提出,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系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生态。这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短板,也是“双创”升级的机遇所在。这需要有一流的工科人才和信息科学人才,需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加快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合作,并加快推进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外孵化机构的创新合作。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