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理论前沿 >> 正文

李海青:与时俱进理解经济建设

http://www.newdu.com 2019/2/1 广州日报 李海青 参加讨论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开启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海青的新书《治理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改革》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对中国改革各领域的问题、难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的不少高见引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改革攻坚阶段,我们要更好地推进经济建设,需要反思、扬弃以往的理念与模式,与时俱进地、更为科学地理解“经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就经济建设的具体内容而言,应明确从主要关注生产到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体把握与有机协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建设既包括做大蛋糕的活动,也包括分蛋糕的活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项活动都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要认识到,增加广大社会成员的财富收入,加强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民生建设,拉动内需并不是生产发展的消极影响因素,相反,是生产发展的目的,是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生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生产应该也能够实现有效结合与良性循环,我们应该也能够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让民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就经济建设的投入要素而言,应明确从“物”与“资本”向“科技进步”“管理创新”与“个体能力”的合理有效转换是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们要把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与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应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性竞争优势。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转型意味着社会成员个体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经济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与质量的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之中竞争优势的逐步培育。生产要素的调整与转型离不开一个产权明晰、公平正义、切实竞争、垄断受制的良好社会与市场环境。健全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才能充分而有效地激发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从而使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创造性资源和社会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调动。

  就经济建设的外部支持条件与环境而言,应明确从强调经济建设转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是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大系统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整个中国社会大系统的要素成分愈益多样化,结构愈益复杂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愈益密切。在经济建设推进的基础上,其他各项建设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展开,有了自己的具体内容和独特要求,独立性日渐增强,与经济建设的张力也愈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就必须以战略的、系统的眼光来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其他各领域建设的关系,实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决定了认识的变革与深化。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我们必须用一种过程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念与方法来准确把握其内涵与要求。

  (李海青 中央党校教授,本文摘编自《治理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改革》)

Tags:李海青:与时俱进理解经济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