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和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及周边风光(2018年5月23日摄)。(图源:新华网)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港澳曾经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中发挥中国内地与海外联系桥梁及市场经济示范作用,为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这过程中港澳也获得很大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百废待兴,港澳尤其是香港凭借资金、技术及海外广泛联系优势,到广东投资办厂,香港厂商甚至将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北移广东,并逐渐形成香港与广东前店后厂格局,使香港能够腾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加上内地各省市通过港澳了解海外市场信息,并通过香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和将内地产品输往海外市场,这极大地促进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并带动金融、旅游等系列第三产业发展,使香港在上世纪8、90年代成功实现了第二次产业转型,既由制造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并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从1982年至1997年的15年香港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由此也使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回归后,内地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港澳与内地经济互补性减少,但是香港仍有国际金融中心、专业服务业高质素并与国际接轨等产业优势,且有法制健全、全球经济最自由、税制简单、税率低等制度优势。因此不仅内地企业到港上市,而且很多国际企业通过到香港上市建立开通往内地市场的门户,使香港成为世界IPO(上市招股)融资总额排第一的地区,并连续多年居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全球第一。同时透过发展人民币债券、贷款和股票类产品,香港也成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融资中心。由Qatar金融组织与伦敦金融市合作研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自2007年开始排名,基本上每年前3名不变都是伦敦、纽约和香港。2003年《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签署,内地为香港服务尤其是专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很大机会,推动香港服务业出口不断增加,由此香港服务出口大幅领先于台湾、韩国等周边地区。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进入低增长阶段,香港经济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2004至2012年香港GDP年均增长约4.6%,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回归后的澳门经济更是在内地大力支持下,于回归初期便由回归前连续多年负增长变为正增长,2003年“内地人赴澳门自由行”推出后,经济更是高速发展,人均GDP已经达40000美元,连续多年排亚洲第二位,财政收入增长超9倍,社会保障增长超13倍。
近年来,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不少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建立经贸联系以获得更多商贸机会,而港澳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国家一直大力支持,但是互补优势减少及缺乏协调,港澳与广东经济上的竞争已超过合作,产业与城市功能同质化发展趋势明显,这使港澳经济与制度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减少了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机遇。
现在,国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纲要》,有助于港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增加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机遇,进而借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将港澳穗深定位为发展的“核心引擎”并共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且依据港澳及珠三角9市的各自优势分别做出定位,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同时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澳门则要建设成世界旅游休闲城市、中葡服务平台等。这将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质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多、法制健全等优势以及澳门的中国与葡语系国家联系桥梁优势更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大湾区合作中使珠三角发展空间大、制造业发达、科技产业已建立一定基础等优势,弥补港澳发展空间狭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足等劣势。
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财政的科技经费可在香港跨境使用、国家实验室迁至香港、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这对香港成为大湾区高科技术产业融资中心极为有利,为香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要机遇。澳门的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之间桥梁作用也将发挥更大作用,产业适度多元化目标也将有更大机会落实。港澳利用好这次国家大力支持的机会,不仅可以逐渐改变产业不合理的结构,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港澳人尤其是青年就业、升职、创业、置业带来广阔空间,从而为改善民生也带来重要机遇。
(陈丽君,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