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现象需要高度重视。其一,在我国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制造业占GDP比重已经开始逐年下降,目前仅为29%,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其二,在我国未建成制造强国之前,制造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企业利润下滑,再投资意愿低迷,对外转移现象增多,影响我国产业供应链整体安全。这既会抑制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也会阻碍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
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必须消除传统理论和思想的误区,重新审视工业化的重要性,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
这一战略的优点是符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体现我国产业发展升级方向。同时,主要立足点是解决国内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问题,做自己的事,聚焦提高国内产业发展质量。其主要实施路径是:在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技术含量,培育领军企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幅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制造业“内涵式”发展,并努力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控制地位。
在发展目标上,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仍属于第三梯队,未来十年我国产业发展的目标仍应定位于中高端,主要任务是向第二梯队进军,而不是与第一梯队国家正面竞争。到2030年,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超过50%,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加深,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2/3左右水平。
在发展重点上,要突出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既要守住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200多个产业全球冠军的桂冠,面向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和打造“双引擎”、迈向“双中高”的现实需求,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也要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需求和发展方向,努力推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发展,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领制高点。
在实施举措上,要重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的“去、补、提”,有序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先进制造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加快优质要素培育,促进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提升,提高产业链本地化配套合作水平,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全球话语权、定价权和产品国内增值率。要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制造服务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
在分类施策上,东部地区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通过创新提升工业质量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筑牢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根基;中西部地区应开启“新工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建议选择发展基础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中等城市积极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在资金、技术、土地供应、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的洼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着力推动以创新驱动、智慧高效、绿色低碳为主题的新型工业化,逐步形成一批新的制造业集聚中心。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产业政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