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版式设计:张芳曼
■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过程。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农民的组织化来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
20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形成,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迈上了新台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实现12连增。近几年主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粮食产量略有下降,但仍连续6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水平。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正在恢复其作为市场信号、调节市场供求的基本属性。相关政府部门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主要农产品局部、阶段性过剩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农业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到2017年底,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地膜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及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我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2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200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农业正在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我国当下的农业经营体系呈现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与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在上亿从事传统农业经营的小规模农户之外,开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有生力量。农机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订单作业、“互联网+农机作业”等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有力保障了我国商品粮安全和商品农产品有效供给。
“现代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市场化、商品化导向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发生关系,互联网成为促进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的新型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农产品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创新、产销衔接,促进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转为消费导向,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了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现代农业与互联网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中,以农村电商、物流快递等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丰富和完善着乡村产业体系,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注入强劲新动能。
农业现代化面临新挑战
当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一些新挑战。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经历阵痛期。在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玉米价补分离,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谷物种植者的收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前,从事谷物专业化生产的农户要承受改革阵痛,粮食生产经营者增收会遇到一些困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靠天吃饭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例如,中低产农田仍占耕地总面积的2/3。农业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用水方式仍比较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一部分主要农产品尚达不到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一些品种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受到制约。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没有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约1.6亿户,约占全部农户的70%。他们多是返乡的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最佳劳动年龄过后难以为城市所接纳,只得返乡务农。他们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经营主体,很难再离开农业和农村。这种情况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形成了制约。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亟须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涉及生产端和消费端。在生产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面对大市场如何打通销售渠道、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经济实力弱小的小农户如何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等,都是关系成千上万小农户生计与收入的重大问题。在消费端,随着消费者和厂家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重视,在面对小农户时如何监督农产品种植流程和实现产品回溯、保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举措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过程。应加快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农民根据价格信号转产、调整生产结构需要一个过程,成熟产业模式的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支撑乃至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供应链的培育也需要一个过程,切不可运动式、自上而下地迫使农民调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总是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应从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保障种粮农民利益不受损或少受损,让他们尽快度过改革阵痛期。此外,还要站在应对全球新形势新挑战的高度来统筹考虑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安全基点放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潜能,确保急用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进一步提升肥料、农药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研发和生产高效、环保、安全的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减肥减药目标。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技术,做到稳产能、保口粮。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降低经营主体获取社会化服务的成本。通过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降低劳动投入比重,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务农生产经营者收入。这属于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的内涵式规模经营,同在大田作物种植中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农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等方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相辅相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已成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增加初级产品生产经营者收入的可行途径,成为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重要组织形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社区范围内的农民合作社,不仅要服务于专业大农户和家庭农场,而且要将小规模种植养殖户等纳入到现代农业组织体系之中,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降低其市场风险,减少其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相应市场制度环境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服务的社会化来放大农业经营规模效应,通过生产的专业化来增强农业生产集约度,通过经营的产业化来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民的组织化来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