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财富时代-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日报评论 >> 正文

李宁:从“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韧性看“L”型走势

http://www.newdu.com 2016/5/27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韧性”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题眼”。我国经济的韧性强,意味着承受度高,留给市场自身调整的空间比较大,当然也就粉碎了所谓的“滞胀”、“硬着陆”、“衰退”等唱空中国经济的论断。这是李克强总理和权威人士多次强调经济韧性的理由所在。

资料图片

  5月9日,《人民日报》再次请权威人士解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权威人士34句把脉中国经济的论断中,有这么两条:一是“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二是“‘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其实,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论断,在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正式提出。报告讲到: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

  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次权威人士对经济韧性的论述中,又加入了一句非常有震撼力的话,就是“即使不刺激,也跌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把控,还是权威人士的解读,都透露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触底,不会再往下跌。当然,具体到“L”型走势的判断,目前的底线就是“L”的底部,而且会呈现稳定的“平行”走向,不会出现过高的反弹,即不是所谓的“U”或“V”,而且时间上也相对较长,不是一个季度或者一年半载,而是两三年的时间。

  笔者认为,“韧性”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题眼”。我国经济的韧性强,意味着承受度高,留给市场自身调整的空间比较大,当然也就粉碎了所谓的“滞胀”、“硬着陆”、“衰退”等唱空中国经济的论断。这是李克强总理和权威人士多次强调经济韧性的理由所在。

  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表现在人口多。人口多,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方面,人多意味着消费需求的潜力非常大,如果政策改革到位,就会激发很大的需求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第二方面,就是占据人力资源的优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能够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创新发展等,就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其次,改革的动力。目前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调动全要素生产率,当然包括对人的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具体的五大政策支柱和五大工作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过程中,降低企业成本的改革成为“先手棋”,已经推出了非常多的措施,包括“营改增”、降低“五险一金”、降低电费等。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活力。第三产业发展,又将带动就业增长,使中国经济在中高速增长下实现高就业成为可能,经济韧性会进一步增强。

  最后,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韧性。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体量大,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在一些方面存在需要补齐的短板,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等。存在差距,就有潜力。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一方面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基础实施建设投资力度,布局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传统制造业,使得我国产业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防止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Tags:李宁:从“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韧性看“L”型走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