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政府放眼长远,更多地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怀做减法。以简政放权、“三去一降一补”营造更好的创新、经营环境,从而促进要素充分涌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经历了20多年同比增速达两位数的高增长,当前“改革渐进深水区、攻坚期”。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建设投资红利,还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人口红利均已释放。而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高杠杆导致实体经济疲软等问题的累积,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风险和负担。“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好于市场预期。同时,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明显出现暖色。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型反转。但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却并未消减,仍一如既往不绝于耳。
“不畏浮云遮望眼”,无论外界声音如何纷杂,只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发展阶段和国际背景,直面问题,“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政府放眼长远,更多地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怀做减法。以简政放权、“三去一降一补”营造更好的创新、经营环境,从而促进要素充分涌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简政放权,管住政府的“有形之手”,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为廉政“强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为的是用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
降成本,降低整体税负,取消不合理收费,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让利于群众和企业。政府部门利益的“减”带来的是社会福利的“加”。
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不可避免要涉及债务和就业问题。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不搞“拉郎配”式重组,不盲目“债转股”,不拖延问题,不转移风险。而“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又体现了“民生托底”,诠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
还原住房“是给人住的”本质定位,推进人的城镇化而非加杠杆“去库存”,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这一系列的政策取向在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同时,也会降低楼市作为保增长手段的作用,增加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难度。下行压力与实体经济高杠杆并存的局面如同“面子”、“里子”难两全,而“不以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将降实体经济杠杆作为当务之急”的政策取向更体现出了务实担当。
明确股市“融资”、汇市“调节”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避免大水漫灌,不打强心剂。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打击内幕交易等行为,这些都着眼于建立更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实现股市汇市长期健康发展,本届政府甘做为“后人乘凉”提供条件的栽树人。
此消彼长,简政放权、“三去一降一补”的“减法”实际是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加法”。“结构调整是一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基础稳固。以今天的“退一步”换明天的“进两步”,不图一时之利,不贪一时之功。坦然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闯关夺隘、爬坡过坎,才能一点一点攻坚破冰,一年一年发展壮大。毕竟从小岗村18户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到第一个正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在温州诞生,再到渐进式价格改革和不断推进的国企改革,我们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中国经济网 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