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得好,不仅这些资产能够盘活,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好处。反之,就有可能成为矛盾的新爆发点。对此,必须早作防备、未雨绸缪。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不良资产行业高峰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上一轮经济上行期,不良资产增值的机会多;而这一轮经济下行周期,不良资产增值的空间可能不会太大,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投资难、处置难、退出难等老问题。
在上一轮的不良资产处置中,到底有多少人发了财、有多少人一夜暴富,又有多少财富通过这一渠道流到了国外,可能会成为一个永远也不会解开的谜了。那一轮的不良资产处置,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最终获得的收益与企业或地方政府付出的代价相比,差距相当大。这也意味着,除了企业或地方政府直接从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不良资产外,其他收益都被购买这些不良资产的企业或个人占有了,其中不乏国外投资者。
我们说,既然是不良资产处置,谁买都应当不受限制,前提是,处置价格合理,处置方式公开,处置程序透明,而不是暗箱操作。而从上一轮不良资产的处置来看,前期操作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特别是转让价格的确定,存在着太大的随意性,人为操控的痕迹很浓,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相当严重。进入中期操作以后,相关的程序、方法才趋于规范,但质量较好的资产已被处置大半。
而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之所以能够成为“香饽饽”,是因为当时这项工作才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包括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没有经验,直到有人通过这样发了财,其他人才纷纷跟进。在大头被少部分人买走的情况下,最后的部分成为了抢手货。即便如此,凡是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者,大都获益非少。而且当时经济形势较好,企业通过回购不良资产,有机会摆脱困境。而那些没有希望起死回生的企业,也因为有土地等方面的资产,政府会通过平台公司等将其回购。以上种种原因,也就给了处置者更大的获利空间。
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虽然从资产本身来说,质量不一定比上一轮差,但是,由于经济正处于下行格局,或者说底部徘徊状态,资产的变现能力明显不足。一旦变现不出去,对购买者来说,就有可能形成风险。而由于有上一轮资产处置的经验,加上各种制度已经健全、操作程序也已经相当规范,相关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时,自由裁量权大大减小,处置过程中的可操控空间很小,也就从客观上影响了购买积极性。
尽管如此,不良资产处置仍然是各种投资机构、企业和个人比较关注的对象,很多机构都在积极准备,力图在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抓住发财的机会。关键是,相关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有机构、无人员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具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又因为操作难度太大,不愿放弃现在的工作加入到不良资产处置中来。这样就形成了有价无市的格局,也使得不良资产处置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也在不断地消化不良资产,对一些陷入严重困境、被迫关闭破产企业的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因此,此次处置的不良资产,真正陷入破产、关闭境地的企业并不多,更多的都还能够勉强维持。只因债务过多、负债率过高、财务成本过大,企业才运行困难。所以,相关人士认为,可以通过以股抵债的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显然,对购买者来说,要求更高了。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把不良资产买回来后,极有可能没有办法处置出去。毫无疑问,这也是不良资产成为烫手山芋的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曾经出现过将不良资产卖给社会闲杂人员的现象,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严重干扰。此轮不良资产处置,能否有效避免这样的问题再发生,需要有关方面,特别是处置机构引起警觉。即便是出售给其他机构的不良资产,也要对购买机构的转让行为有一定约束。否则,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
从总体上讲,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处置得好,不仅这些资产能够盘活,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好处。反之,就有可能成为矛盾的新爆发点。对此,必须早作防备、未雨绸缪。(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