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去产能初见成效,结构调整和行业回升都见证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威力和效应。但不能见好就收,而是要因地制宜,综合推进,保质保量,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确保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交满意答卷。
国家发改委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表示,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0%以上,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2016年全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10月26日《人民日报》)
应当承认,无论“提前完成”还是“有望提前完成”,都是一个好兆头。起码说明,被称为“难啃骨头”的去产能已见成效,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而随着去产能进度越来越接近目标,钢铁、煤炭行业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业整体运行状况明显好转,钢铁煤炭价格回升,贷款拖欠有效缓解。此外,行业发展环境也有较大改善,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更重要的是,钢铁、煤炭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去产能不仅深刻影响行业内部,也带动了关联行业的回升。这些回应我们期待的利好,见证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威力和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去产能任务不能见好就收。接下来,除了保持定力,咬定“去”字不放松外,确保质量并形成良性循环更为关键。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要通过建立统一、完整、规范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确保产能真去真退。这当然是必要的,而且许多具体措施都是可行可信的。不过笔者以为,要确保去产能的质量,除了坚决地“去”,以及对应的“统一、完整、规范”之外,还应因地制宜,综合推进。去产能不仅需要严把准入关,更需要企业自身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力时机,加码去产能任务。同时,去产能的推进更体现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上。具体操作还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效化解外需萎缩和内需不足带来的过剩产能;二是通过降低企业税负等成本来增加收入;三是提高大量未充分利用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四是引导社会资本的有效投资,提高资产效率,使投资者承担真实的经济成本及相应的社会成本。
总之,目前去产能虽然成效可观,但依旧任重道远。下一阶段的去产能,需要综合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办法,保质保量,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交满意答卷。(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