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分析研究了2017年经济工作。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2017年的经济工作仍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和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阐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此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分析研究了2017年的经济工作。
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2017年的经济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显然,2017年的经济工作仍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如何看待2017年经济工作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主线?它对于经济工作有何重大意义?
首先,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工作任务。经过一年多的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国家统计局三季度数据显示: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
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成绩还只是初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水平。因此,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持续化解不同行业的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的成本。需要补齐的短板也很多,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短板,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的。因此,承接去年的宏观调控思路,一棒接着一棒干,直到达到确定的目标,体现了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重要抓手。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重要抓手,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有具体的调控指标之外,更多的是长效机制的改革,涉及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特别是用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问题时,必须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产能的重组。我们知道,国有企业改革又涉及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改革,这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牵引作用非常明显。
另外,财税体制改革,不仅关系着政府和企业的收入,还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塑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牵引作用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对于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三个方面的特征,特别是第二和第三个特征,正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比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实就是淘汰不适应人民需要的落后产能,发展新型产业,以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是“三去”的重要方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体现了供给侧改革对减税的要求,即通过减税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新型行业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和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