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对药品最核心的要求是保障安全和有效,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使“两票制”真正落地,除了加强政策解读外,还需要针对现实,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备受外界关注的国家版“两票制”政策正式落地。记者日前从国家卫计委获悉,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执行“两票制”,2017年进一步扩大“两票制”实施范围,争取2018年在全国推开。(1月9日《新京报》)
所谓“两票制”,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它砍去了产品代理环节,并且取消药品加成。这是药品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目的是减少药品的流通环节,使中间加价透明化,进一步降低药品的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的药品,有一部分价格虚高,从制度设计上将虚高的药价降下来,是医改的重点环节。从制度设计上看,要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构将“两票制”的执行情况作为药品企业的投标中标和配送的必备条件,这是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另外,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执行“两票制”情况的监督,税务部门加强对“两票制”尤其是对购销发票和逃税漏税情况的稽查,这一系列举措应该说是环环紧扣。但最终效果如何,笔者以为还有待观察。
一是,“两票制”此前在一些省市早有过试点,但不是难以推行,便是效果不大。“两票制”的初衷是压缩流通环节,削减中间费用,让利于民,但实际上对解决药价虚高和看病贵的作用十分有限。这是因为我们对药价虚高的认识存在误区,药价虚高并非主要因流通环节过多。药品的最终零售价格是确定的,各环节的收益是根据最终售价往前逆推的,一个产品并不因为流通环节增加而涨价,也不可能因为流通环节减少而降价。这说明药价虚高另有成因。
二是,“两票制”还可能会使一些医药流通企业“走投无路”,使得我国1.3万余家医药批发企业沦为“政策的淘汰者”。“两票制”能降低企业“灰色成本”,减轻医药代表的“压力”,但也容易让流通巨头形成市场垄断,结果使药价难以下降。同时,也会加剧当前主流营销模式——代理制的消亡,使新品切入市场的成本和时间加长。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药品最核心的要求是保障安全和有效,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使“两票制”真正落地,除了加强政策解读外,还需要针对现实,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