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PPP项目的特质决定了推进PPP项目要少一些政绩焦虑,多一些专业意识,少一些急躁猛进,多一些稳扎稳打。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财政部部长肖捷、部长助理戴柏华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肖捷说,PPP项目普遍资金规模比较大,涉及领域也比较广,同时专业性也很强,如果前期准备、论证不充分,会给项目后续带来不良影响。在关注PPP项目落地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项目的规范实施和风险防范。(3月7日中国经济网)
财政部长的这番话,应该说是给一些地方主政者上了一堂精彩的专业课。目前,PPP项目已经成了各地财政投资项目的主要模式。从省到市再到县,上马PPP项目成了规定动作。几乎每一级政府都准备了自己的PPP项目库,而且相互攀比,追大求多。看似成绩显著,实际上问题不少。
一是项目生成急于求成。PPP项目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项目论证过程流于形式,既对项目实施缺乏成熟考虑,也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防范不足。一些地方仅仅把PPP理解为一种融资模式,对PPP的适用性考虑不够,把不适合PPP模式的项目也列入了PPP项目库。
二是项目生成后急于落地。一些地方的主政者将PPP项目落地视为自己的政绩,强行推进。PPP项目一生成就马上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到处招商。但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招商并不顺利,费用投入了不少,成效甚微。
无论是“急于求成”,还是“急于落地”,问题都出在一个“急”字上。然而,PPP项目的特征决定了,推动PPP项目急不得。
肖部长指出了PPP项目的三个特质,一是资金规模大,二是涉及领域广,三是专业性强。资金规模大,决定了项目体量大;涉及领域广,决定了项目推进协调难度大;专业性强,决定了项目推进有一定的技术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要谋定而后动,以“小火慢炖”的耐心整体谋划、深思细想,在推动PPP项目时少一些政绩焦虑,多一些专业意识,少一些急躁猛进,多一些稳扎稳打。(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