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业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高开放水平的目的就是让金融业的竞争层次进一步上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并不弱,面对国际竞争要有强者思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
这是推动我国金融业向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我国金融业开放是一条渐进开放之路。这条开放之路走得很漫长。这不仅是由于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健康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金融业开放不能操之过急。改革开放之初,金融业相对于国际竞争对手而言是弱者,并且正处于转型期,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接轨,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中逐步壮大,具备了一定竞争能力。但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让金融业的深度开放不得不搁置。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开放也随之“小步慢走”,金融市场主体的国际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开放的范围和深度还有所限制。这主要是基于隔离或削弱国际金融风险影响的考虑。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若干金融大公司的轰然倒下,以及所连带的系列衍生危机,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金融业开放的复杂性。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金融业开放还要“慎”而“稳”。
路总要朝前走,日子总要朝前过。国际经济全球化要求金融业开放必须向更高水平推进。可以慢走,可以暂停,但不可以不走。当条件允许之时,必须全力推进。美国次贷危机十一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金融业已经今非昔比。市场主体规模变得更大,竞争力更强,抗风险能力更强,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更强,已经有能力应对深化开放后可能带来的问题。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业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完善的金融服务。然而,没有国际金融机构竞争的倒逼,很难打破金融服务水平的“瓶颈”。提高开放水平的目的就是让金融业的竞争层次进一步上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当然,开放以后,国际金融大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那些呼风唤雨的“法术”自然少不了,尽管会对中国的金融监管带来挑战,但这未必不是一个提高中国金融监管能力的机会。
一个积极的人看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不是忧虑、焦躁、害怕、躲避,而是冷静、谋划、振奋、应对,如此方能提升自我、获得主动、获得胜利、赢得尊重。十余年前,出于对加入WTO之后的竞争恐惧,不少人高呼“狼来了”。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有了更多国际化企业。“狼来了”之后不是哀鸿遍野的悲凉,而是铿锵前行的传奇。金融业的开放也一样。即使“狼来了”,也不要想着如何躲“狼”,而是要想着如何打“狼”,何况来的未必就是“狼”呢?中国金融业并不弱,面对国际竞争要有强者思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