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降低公租房门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落实党的十九大“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抓手。希望各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以此为突破口,尽快形成共识,付诸行动。
随着毕业季结束,新一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加入了城市租房大军,租房市场又迎来了一次“小高峰”。不过租房中的种种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现在在租房居住的年轻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1%的受访者坦言租房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压力大。93.3%的受访年轻人希望降低公租房门槛让更多青年受惠,57.9%的受访年轻人希望政府牵头搭建租房平台。(7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年轻人中,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占34.1%,二线城市的占47.3%,三四线城市的占16.2%,城镇或县城的占2.3%,农村的占0.2%。这说明,该调查问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问”出了当前租房市场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年轻一代的诉求和心声。这些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并解决,其中,降低公租房门槛首当其冲。
公租房可谓物美价廉,但门槛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目前,很多城市在公租房申请方面都有年龄、学历、收入和资产等方面的限制。这有其合理性,因为公租房供应有限,要把有限房源分配给低收入家庭,否则僧多粥少,难以保证“刚需”。但是,“住有所居”惠及更多人群也是大势所趋。
特别是当前,在各个城市争夺人才的大背景下,降低公租房门槛,将中高端人才和普通外来务工人员都纳入保障范围,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居住成本,增加他们的城市归属感,还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有利于破解市场乱象,促进租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公租房能否惠及更多的人,政策福利能否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关键还在于公租房的供应量是否充足,以及申请手续是否繁琐。这就需要在公租房的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等方面有相应的政策安排,也需要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简化证明材料、申请过程,加快审批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低收入群体以及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便利。
降低公租房门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落实党的十九大“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抓手。希望各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以此为突破口,尽快形成共识,付诸行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