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近年来,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构建。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依然突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要聚焦重点目标任务,坚持优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广大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8月24日,湖北宜昌,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兴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分类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民共治,建设宜居乡村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重点、难点。为解决这一难题,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北京首创集团投资2亿元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日常垃圾收运体系和一个日焚烧量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全县各个乡镇办事处的垃圾转运点先后投入使用,以贫困人口为主的村级清洁队伍逐步成立,县里为每个村配备垃圾箱,并组织车辆每天定时入村清运、统一集中处理,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从偶尔整治变为日产日清。随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后续投产运行,这些垃圾又将变成新的资源。
“过去,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村民也不太讲究卫生,都说农村嘛,就是脏乱差。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垃圾有专人清运,恶臭的污水不见了,家家户户院子里干干净净,门前都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聂堆镇何那村村民何海涛如是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普遍性问题,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各地可根据地理、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目标任务,迅速行动起来,让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发动农民、依靠农民,提升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017年12月25日,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麦斜镇晓坑村小学学生正在用自来水洗碗。2017年,江西省新干县新建续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集中供水工程18处,受益人口17599人,其中贫困人口371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本清源,守护饮水安全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一个日供水规模达45立方米的饮水工程不仅让丰岭屯的192名群众喝上了像矿泉水一样清冽甘甜的自来水,还让一度沦为摆设的洗衣机和热水器派上了用场。“非常方便!”周大嫂眉开眼笑地说,以往每天早上都要搓洗一家人的衣服,现在只要把换下来的脏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一会儿就能洗得干干净净。
融安县从基层群众最关心的用水问题抓起,在19年时间里,不仅让全县22万多农村人口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还让3.9万多农村人口提前进入了家庭用水水质更好、水压更高、可以像城里人一样24小时全天用水的“用好水”时代。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共解决了1874.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7年年底,广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9.9%,农村群众用水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污水处理方面,广西今年在20个县区的87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00余个;各市县自筹资金开展41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6月底,全区已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456座,形成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约66.4万吨;已建成污水管网约2050公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过6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农村饮水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获得感。农村饮水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多措并举,正本清源,才能真正守护好农村饮水安全。为此,必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2018年5月14日,安徽阜阳,工人在安徽耐力斯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利用小麦秸秆以及树木、竹子下脚料粉碎的粉末加工制作成新型板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发展
养殖业的粪污和种植业的秸秆处理一直是道难题,如果能合理利用,就会变废为宝。破解粪污和秸秆难题,表面在农业,出路却广泛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需要统筹种养、加工、能源等环节。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链条长,且终端产品有一定的收益。所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是一种有效模式。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建立起了第三方的畜禽废弃物收储运体系,由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监管,建设了沼气发电工程和有机肥生产中心,粪污发酵生产沼气和制造有机肥,解决了60万头生猪的粪污处理问题。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表示,将鼓励支持“第三方治理”,探索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按照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支持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过去,每到秋季收割时,秸秆就被当作农业生产垃圾一烧了之,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严重污染环境。如今,在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这些曾经的“废弃物”却被“点草成金”。东宝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秸秆板材,串起了一条资源节约、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绿色建材家居全产业链”。目前,荆门市78个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已在镇村建立收购点397个,基本实现了收储全覆盖。“用秸秆取代木材,可以说利国利民。”荆门万华生态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党鹏说。
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介绍,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化肥农药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同时,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农村能源和有机肥为主要方向的资源化利用产业日益壮大。秸秆农用为主、多元发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农膜回收体系和能力不断加强。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为此,要着力实施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在绿色发展中成为生态富民家园。
应当看到,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量大面广、基础薄弱,是一项长期任务。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出了部署。我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邓浩)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