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背景下,既要防风险,又要稳杠杆,中国经济不具备货币宽松的条件。“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是货币政策的根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货币政策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相互对比,今年将“保持中性”四个字删除了。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要偏向宽松呢?笔者认为,不是。
没有“保持中性”四个字,不代表货币政策就不再“保持中性”。就当下而言,所谓货币政策“中性”就是不会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背景下,既要防风险,又要稳杠杆,中国经济不具备货币宽松的条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不搞‘大水漫灌’”,并提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这意味着货币供给是基于经济发展内生需要,而非基于刺激经济增长需要。这个表述要比“保持中性”四个字更能体现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货币政策的有关表述看,今年货币政策目标包括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稳定。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求货币不能过多,过多易诱发通胀;也不能过少,过少易陷入通缩。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仅要有一定的资金量,还要有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引导资金流向民营和小微企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要防止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过多,容易造成资产泡沫,导致金融风险暴露。而人民币汇率是否保持稳定,则和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要求货币供应量不能过多。一言以蔽之,“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是货币政策的根本。
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就是货币供应量的松紧。具体而言,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主要是货币供应量松紧适度。既不能松,也不能紧,而是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货币供应量松与紧如何控制?笔者认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灵活运用多样的货币政策工具,第二步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第一步管“总量”,第二步管“流向”。总量够,流量准,就能把握住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