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节有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它寄寓着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怀念,激荡着人们对明媚春光的热爱,蕴含着人们对春耕秋收的希望,涌动着游子对家人、对故园之思的浓浓乡愁。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时节,杨柳依依,绿水悠悠,燕子呢喃,万物萌生。这是一个天气回暖、春雨润物、满眼绿意、处处生机的节气,更是一个寄托深情、放飞性情、涌动乡情的节日。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节有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它寄寓着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怀念,激荡着人们对明媚春光的热爱,蕴含着人们对春耕秋收的希望,涌动着游子对家人、对故园之思的浓浓乡愁。
清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之所以“欲断魂”,是因为在这一天,人们心中满是对故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心中的诚敬,既是对自己精神的洗礼,也是对后人在敦亲睦族、行孝感恩方面的家风熏染。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
清明是踏青游玩的节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清明时节,草长莺飞,天蓝水碧,春光明媚,一派生机。无论老幼,都适宜走出家门,沐着暖阳、迎着和风,亲近自然,美丽心情,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怡然中感受岁月的静美,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畅快中欣赏祖国河山的壮美。
清明是春耕春播的节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人们在此时下田劳作,开启一年农事的序章,播下秋天丰收的希望。春耕秋收,春华秋实。清明时节,农田里的繁忙景象,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的朴素哲理。
无论缅怀亲人的深情还是融入春光的怡情,无论故园萦怀的乡愁还是农耕人家的希冀,“清明”这一中华传统节日里蕴涵的正是几千年来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的家国情怀,它是对亲人的爱、对乡土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山河的爱、对国家的爱。历史走到今天,这种爱与情怀,是不可弃、不可忘的宝贵传承,也是引领风尚、润泽人心的明德。清风丽日,净水明山,在这样一个美丽而深沉、平和而淳厚的日子里,我们共同体味、涵养一份浓浓的家国情怀,一定更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汇聚携手奋进、共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