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有记者查询央行系统发现,国内真正具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仅267家,而无照经营的企业超千家。一些无照公司打着有照公司分、子公司的名义,借资质开展业务,并与有照公司进行分成。
不少网民指出,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方兴未艾,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无照经营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些不可告人的非法交易,既危害金融安全,也损及消费者利益。为此,有必要提升监管水平,打击非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无照经营危害安全
有网民称,在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中,许多业务规模较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也较弱。由于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整个市场呈现“鱼龙混杂”的状况。
网民“支付圈”认为,目前支付市场混乱,有牌无牌都不断地搭建系统,扩展业务,往往忽略了系统的安全性。特别是线下收单的POS刷卡器OEM的基本都是换一个“皮肤”就开始运行,安全保障水平可想而知。如果说支付业务违规,那么只能说是利润利益分配问题,而支付系统安全出现问题,损失的是真金白银。
网民“赵鹞”称,第三方支付行业步入快车道,但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银行数量、账户都比较多,也造成了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以致“存管”有名无实,客观上给那些经营不善甚至图谋不轨的小型支付机构,提供了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的可乘之机,并由此发生了不少风险事件甚至造成资金损失。
应让良币驱逐劣币
近期,第三方支付行业迎来多轮监管风暴。仅4月,监管层就连续发了五个文件来整治支付行业乱象。
网民“杨涛”称,各国对类似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管理都比较严格。监管部门对这类机构往往都有准入牌照,并且有相对严格的日常动态监管。下一步的支付市场监管与制度完善重心,在于更好地实现市场的重新整合,促使“良币”驱逐“劣币”,针对不同机构实施分层监管。
网民“罗伯特李”认为,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诚信度,也是防范支付风险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严厉打击平台型服务企业包庇、纵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推动线上线下规则统一,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推进金融支付信用体系建设。当然,监管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要慢慢清理,设定目标,分期实施,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也给相关机构一定时间进行自我升级或者自我清理。
(记者 陈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