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博物馆成了游乐场,孩子进来追跑打闹,大声喧哗”……近日,科普大V“@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的一条微博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发生在博物馆的不文明现象的某种思考:现在的博物馆是否已沦为另类的“儿童游乐场”?
段思平(湖北):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有记者走访了部分博物馆,发现尽管有工作人员的不断提示、阻止,但还是有儿童作出一些不太文明的行为:攀爬护栏、大声吵闹……甚至有的家长还主动抱起孩子去触摸馆中围栏内的模型。表面上看,打闹嬉戏是孩子们缺乏自制力、活泼好动等特点带来的必然结果,但在根源上,还是带孩子参观的父母、师长没有做好相应的知识辅导与礼仪指南工作所致。
主持人:也就是说,主要问题不在“熊孩子”,而在家长?
江德斌(浙江):小孩子对社会道德的理解能力有限,缺乏自律意识,擅长模仿,有样学样,其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大,很多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事实上,在公共场所里违反规定、有不文明行为的,不仅是小孩子,更多的是成年人。很多成年人缺乏文明修养,不遵守规则,甚至以破坏规则为荣,这些坏毛病,也都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养成文明素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社会文明规则教育,都是不可缺少。
主持人:博物馆应如何面对“熊孩子”们?
凌寒(湖北):博物馆方面不妨采取标语提示、文明小督导、工作人员巡视等多种办法,规范和引导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加大宣传教育,比如日前国家动物博物馆在微博配图并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稍后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就是一个较好的示范,让学校和孩子们感到“脸红”,进而开展召开主题教育活动,对违反规则的人予以相应惩戒,规范部分孩子尤其是部分成人的不文明行为,让孩子们初步知晓博物馆的规则和文明规范,疏堵结合,为“熊孩子”“熊父母”们补上关于文化、规则的文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