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又是一年清明到,在这个万物复苏吐故纳新的时节,缅怀先烈、祭奠亲人,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大事,亲情的感念在这天涌动。
资料图片
清明给我们一个感恩的理由
中国经济网网友 郭永良
清明是一个感恩的节日,除了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外,它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对孩子的教育也举足轻重,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体会传承的力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的意义在于沐浴我们的心灵。在此凝聚亲情,这是清明文化的灵魂。
被称作“民族精神之父”的赫尔德说:“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在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中,孕育出许许多多光彩夺目、普照人间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在清明这天,想想幸福生活,给我们一个感恩的理由。
倡导文明祭扫任重道远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杨宝
清明节,人们祭拜祖先,企盼先辈安息,表达重视感恩、追忆先人的真挚情感,这是清明节祭祀的精神内核,也是清明扫墓习俗承传不衰的重要原因。但对传统的继承,既要领悟其形,也要得其内核。如果是不文明祭扫,那就背离了传统的价值,更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
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亿元,与构建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而且祭祀中还出现许多“攀比”现象,比如看谁家去的车好,谁家烧的“钱”多,谁家鞭炮放得多等。
显然,反对祭祀焚烧、倡导文明祭扫任重道远。可以说,要从不文明祭扫走向文明祭扫,最终实现绿色祭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文明祭扫,人人有责,没有旁观者,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文明祭扫的践行,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从现在做起”不只是说说而已。
树立“多元清明”的理念
中国经济网网友 鬼巾草
清明节的本义是风清气明,依照我国的传统习俗,人们多是在这个日子里扫墓祭祖,祭奠先人,追忆逝者,表达浓浓的思念。今天,我们怀念先人,完全可以用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行,如献上鲜花水果等表达一份心意,又或是通过骨灰植树让生命回归自然等。
当然,要彻底清除清明祭祀中的陈规陋习需要一定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抓住清明节这一时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空喊“讲文明”是不够的,必须有切实的措施和行动。比如,创设文明的环境,提供相关的保障,不断探索文明的祭祀形式,营造推进殡葬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等,目的就是要促进清明祭祀活动尽快走上文明轨道。
寄托哀思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希望广大群众树立起“多元清明”的理念,用新的文明、绿色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哀思。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