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7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包含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在前一项指数排名上,宁波、杭州、昆明、南宁、重庆等城市排名前10位,贵阳、 南京、 郑州、福州、上海等城市排名后10位。
毛建国(江苏 媒体人):所谓城市生活质量报告,通俗化解读,其实就是“城市生活质量评选”。这一评选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主观的,即“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还有一个则是客观的,即“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其中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可以理解为“生活质量满意城市”,跟司空见惯的幸福城市有着一定的相似。
主持人:对城市进行排名,能否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刘鹏(新疆 职员):相关研究院此次发布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排名,其与幸福感城市排名等一样,本身存在的意义都并不是很大。因为幸福感也好,满意度也罢,其都是精神层面的,甚至只是人们心中最真实,但有时候也最难捉摸的内在感觉,它很难量化,更不可随意比较。幸福与不幸福,满意与不满意,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家在面对各种城市满意度排名时,不必太较真。
主持人:这几年,各种各样的“城市排名”令人眼花缭乱,有时候甚至出现排名打架现象,即同一城市在性质类似的排名中忽高忽低,比如机构甲把某城市评为最好,到了乙机构那儿却成最差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段思平(湖北 职员):城市排行榜打架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主办方缺乏科学的数据采集方式,没有严谨的研究方法。据了解,不少调查就是通过随机电话采访实现的,但这种随机调查方式究竟采集了多少样本?如何确保真实性、客观性?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对于日趋泛滥、相互打架的排行榜,监管部门有必要介入调查,看背后是否存在花钱买榜的问题。即使排行榜不涉及牟利,只要是噱头大于实质的,我们也不必太当回事,避免在其中无谓消耗舆论关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