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网言众议 >> 正文

要面包还是要自由 这是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6/9/3 中国青年报 黄帅 参加讨论

 

  漫画:徐简

  新生来了!同往年一样,随同“小鲜肉”来到大学的,是大批的家长,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加入了送学生的队伍。校园里,时常看到家长们拿着行李、忙前忙后;儿女尽管上了大学,是成年人了,可家长们就是不能放手。从高考,填志愿,到读大学,找工作,似乎一路都有家长全程陪伴。大学生真的失去独立性了吗?大学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开始,大学期间,他们应该具备精神独立的能力,并习得经济独立的技能。大学教育是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脱离家人和校园的庇护,走向真正的自我独立。

  @王昱:不少中国父母热衷于凑在一块比孩子,找优越、叹差距。我常想,倘若让中国孩子凑在一块比家长,该是怎样的场景?很可能是寻安慰、唤共情。他们虽然职业不同,相貌各异,却有惊人的相似:悉知你的课业进展,为你预设专业,绘制人生蓝图,心甘情愿为你掏出前半生全部积蓄,还伺候着你的一日三餐。

  家长有时像总管上司,有时又像生活奴仆。然而,总管上司权力的棱角太坚硬,挤压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生活奴仆周到温馨的服务含糖量又太高,侵蚀着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从不被允许自作主张、独自做事的孩子,会怎么理解独立精神。在我看来,大学生独立的种子自出生就存在,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渐萌芽。至于它有无破土勃发之日,更多取决于外部环境是否适宜。

  @若尘:笔者有当高校辅导员的经历,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点“难题”。曾有“学霸”跟我说,她的“独来独往”让自己被孤立了,很难和别人打成一片,令她苦恼。也有“社会活动家”一天到晚地忙碌于社团和各种业余活动中,以为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优势,可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

  在生活能力之外,还有更多独立的能力需要学生逐步养成。不过,大学4年不正是给学生们成长的吗?社会对此不必着急,不必揪着大学生表现出的“不独立”不放。

  @遇见你所有星星:近年来,大学新生在入学期间被骗的事件并不少见。学生的社会阅历少,初到外地,很容易被坏人盯上。其次,父母送孩子上大学,不一定只为了事无巨细地照顾子女,很多家长抱着顺便到大城市旅游的心态陪同孩子报到,路上可能还需要孩子照顾父母。此外,父母送孩子上学毕竟多在新生入学时,此后四年,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独立往返于学校和家乡。父母送孩子报到,不见得因为孩子独立能力差。

  @邓有情:很多人即便工作了还依赖父母生活,他们认为,既然爸妈已经备好了买房的钱,不用奋斗也能过得很好。这种想法跟父母对子女无节制的宠爱不无关系:他们想方设法满足儿女的一切需求,努力铺平子女成长路上的“坑洼”,最终却让子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成长时家里越穷、越苦的孩子反而越容易独立,也越有出息,走在了大数人前头去了。

  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虽然留学期间,我的学费、生活费基本靠学校给的奖学金支付,但还是为自己经济不独立而感到愧疚。与此同时,我的大学同学大多踏入社会,有的选择做一个二线城市“小白领”,有的在“北漂”,还有人白手起家追逐创业梦。但无一例外,他们几乎没人能实现经济独立,大多数人工作之初还要依靠家人“接济”,尤其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他们最初的月收入可能只够勉强支付房租。

  我的同学们的人生轨迹应该不是个例。社会阶层分化的表征之一,就是年轻人生活轨迹的分化。我的大学同学多数来自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来自大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非常少,他们毕业后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不能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二十多岁不是用来脱单的,而是用来脱贫的”,这句风靡网络的话,大概他们对此最有认同感。

  但是,我的留学生同学的状况则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大多数来自城市中产家庭,也不乏各种“二代”,他们对待金钱、生活和未来的态度,显然不那么拘谨,甚至相当“任性”。他们毕业后有的去环游世界,有的参加间隔年的义工活动,其消耗的经费只靠自己是拿不出来的,必然还要靠家人支持。比较之下,同样是经济不独立,我的大学同学和留学生同学的原因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不能独立”,一个是“不想独立”,看似一样的两个选择背后却是“冰火两重天”。因此,面对社会舆论对当今年轻人不独立的指责,我们不可一概而论。有人认为,今天的社会是“拼爹”的社会,这句话虽略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

  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往往拼的是家长的实力而不是个人能力;进了大学,习惯于“被包办”一切的学生,很难马上独立,大学于是变成了中学的延续。而毕业后求职,很多中小城市的体制内单位,都是本地“二代们”和子弟们的最优选择,外人很难进入这个“垄断”的圈子,即使侥幸进去了,也容易被“关系户”排挤、打击,以至于不得不逃离。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简单地责怪大学生或者年轻人不独立,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他们内心的无奈和辛酸呢?

  而逃离小城市的年轻人,就一定会获得自由和幸福吗?在“北上广深”,梦碎大城市的年轻人比比皆是,“融不进的大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成了他们最真实而尴尬的写照。大城市繁重的工作压力、购房压力和婚恋压力却成了新的“不能承受之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年轻人经济独立完全是天方夜谭。

  “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对大多数在城市漂泊的年轻人而言,根本无从选择,因为经济不独立,精神独立也只是个虚妄的幻想。我有朋友为了践行“逃离北上广”的理念,选择偏僻小镇“隐居“,但桃花源式的生活只能暂时满足文艺青年的幻想,不用多久,残酷的现实就会再次袭来,而且比“逃离”前更加来势汹汹、难以抵抗。

  年轻人不独立,真的不能全怪他们。大家几乎都是“零起点”的父辈们,赶上了中国经济大爆发的“红利期”,也赶上了只靠读书好就能改变命运的“黄金年代”,现在的年轻人面临更大的压力。经过三十多年的财富积累,中国社会的面貌和阶层差异已不复当年,年轻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家庭之间的竞争,这个简单而现实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因此,讨论年轻为什么不独立这个话题时,我们要看到社会有没有为年轻人提供足够的条件,比如更公平的竞争,更平等的起点。对于“年轻人不独立”的质疑,社会舆论应该多一分宽容,看清“不独立”背后的真相,不要总拿着老一辈的“成功经验”数落晚辈,要“同情理解”。当然,现实的种种制约并不等于说年轻人靠自己无法独立,更不是说我就可以不努力、不拼搏。因为从来都不乏自我奋斗的成功者,自暴自弃只会一事无成。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曾面对挫折压力,不曾奋斗抗争过,谈何青春年少?

Tags: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这是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