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广东最近出台的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把了解广东菜系、品鉴和制作广东美食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学习中。虽然目前尚无关于粤菜的教材,谁来教、如何教也处在摸索阶段,但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广州的中小学开设有相关的烹饪课、煲汤课;有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将粤菜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了解。
龙敏飞(云南 媒体人):当下的许多孩子,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五六个大人宠着他,这也难免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比如好吃懒做、缺乏动手能力等等。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五成小学生知道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只有三成知道如何开关煤气灶。数据不能说话,但往往最有说服力。这样的现实,看起来是对孩子的一种“爱”,但换个角度来说,也未必不是一种“害”。随着孩子慢慢成长,让他们逐渐独立自主,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才是健康与正常的教育。
主持人:“教孩子做菜”初衷很好,但能不能在学校很好地落实呢?
郭文斌(浙江 教师):教会学生烧广东菜,这不是件简单的事,但这却不是中小学校的教学任务。因此,只要了解就行了。而教学生烧广东菜,条件则很高,师资力量要保证,教材要配套,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专门的劳动技能室,对于那些学生多地方小的“麻雀学校”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对此,有学校表示,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粤菜知识,让学生回家动手做,再带回学校分享品尝,认知、实践、品鉴的目的便全部都能达到了。这是不错的方式。
主持人:粤菜可以进课堂,那么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可以把当地特色饮食和文化搬进课堂?
然玉(四川 媒体人):“地方文化元素”开始大范围走进现代校园,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弥补历史欠账,此类举措乃是学校履行完整教育职能的应有之义;而从另一方面说,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方文化“传承危机”的加剧:当正常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互动过程,越发无力维系地方文化的自发延续,便越是需要通过“学校教学”来发挥兜底性的保护作用。当然了,对于尚且拥趸甚多、传承无虞的粤菜来说,如今引导其进入课堂,姑且算是未雨绸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