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月17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不少网民称,辽宁省敢于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需要勇气,值得肯定,更应该以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依法严惩统计造假行为,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剥离捆绑在统计数据上的利益,改变“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性循环。
承认本身即态度
网民“张平”认为,“GDP注水”已成顽疾,辽宁这份坦诚值得肯定。承认本身即态度,说正视问题也好,说表达根治决心也罢,起码跟讳疾忌医是两种姿态。这也有助于矫正“GDP迷思”,也对“GDP注水”现象来一个深入解剖和彻底矫治。
网民“江德斌”称,GDP注水行为本质上属于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已经涉嫌违法,但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盲目追求GDP政绩,公然往统计数据里掺水,影响恶劣。出现此种情况,不仅会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亦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对经济状况做出错误判断,制定出不合理的政策,进而诱发更严重的后果。
网民“鱼予”提出,财政数据造假不排除是政绩冲动下的急火攻心所致。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制止和惩戒。
以长效机制防范造假
网民“沈寅”认为,下大力气挤掉数据水分,从长远来看,必须运用好法律法规,建立防范数据造假的长效机制,对一个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进行严格评估审核,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于那些敢于进行经济数据造假的人,必须从重追究责任,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
网民“北青”称,数据造假是统计领域的最大腐败。从根本上说,要防范遏制统计数据注水,必须剥离捆绑在统计数据上的利益,改变“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循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探索改变统计部门的隶属关系,实行从国家统计局到区级统计局的垂直管理,统计部门的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全部与地方政府脱钩,保证统计部门相对于地方政府的超然地位。
(记者 陈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