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网言众议 >> 正文

“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

http://www.newdu.com 2018/12/20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日,江苏常州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如何进行合法、合理、合规的惩戒,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期人民日报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读者来稿,一起聚焦问题、凝聚共识。

  ——编 者

  莫与伤害混为一谈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浇水施肥等“温柔的呵护”,也需要修剪除虫等“用心的护理”,育人同样如此。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用赏识的眼光发掘闪光点,也需要用恰当的惩戒对长歪的“枝蔓”进行引导。“惩者,以正其心也”,恰当的惩戒教育有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让孩子树立“有错必纠,犯错担责”意识的重要手段。

  教育有责任引导孩子承担行为后果。不过现实中,一些人对惩戒教育产生了误解,把“惩戒”与“伤害”混为一谈,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简单地画上等号。其实,“三尺戒尺”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口头警醒、书面检查等方式加以劝导,这些都会对犯错的孩子有所启发。

  可以说,赏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惩戒教育也不是闻之色变的洪水猛兽。我们应端正心态,摘掉“有色眼镜”,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应尽快划出惩戒与体罚之间的界线,建立惩戒教育的负面清单,让老师“心中有规,手中有度”;另一方面,各方不妨对教育多点理解,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些沟通,如此才能形成正向的成长合力。(徐卫清)

  心有戒尺更重要

  今天的惩戒制度,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而是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特点、发现新的教育规律,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应该说,如今的教育,更强调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说,用惩罚等手段约束天性,容易削弱孩子的锐气和朝气。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弹性的方式来看待教育。不能把教育的成功等同于满堂鸦雀无声、孩子循规蹈矩。我们要教会孩子遵守规矩、养成好习惯,不是要加之以各种强硬举措,而是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思维。

  教育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戒尺,而不是手中有戒尺,没有人愿意让孩子处于虚声恫吓的教育环境中。可以说,曾经“严师出高徒”等教育理念,需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决不能以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我们必须要看到惩戒制度背后的负面效应,才能守护孩子的童真,护航他们的未来。(杨友鹏)

  爱才是教育的真谛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作家魏巍在回忆起老师惩罚自己的一幕时,内心却充满感动。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灵魂,讲究方式方法、施之有度、带着感情的惩戒,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很多时候,社会的目光总是聚焦于各种有违公德师德的出格之举,却容易忽视一些饱含温情、用心良苦的方式。毕淑敏在一篇名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文章中,记录了惩戒孩子时矛盾痛苦的心理,又夹杂着深挚而明理的厚爱,让很多孩子的心灵受到爱的震颤。最好的惩戒,一定是惩之有方、惩之有度和惩之有情的惩戒,绝非简单粗暴的体罚。

  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鼓励,还是惩戒,只有“用真情换来真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康的品质。(欧阳锡龙)

Tags:“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