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据3月2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连日来,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孩子的父亲尽可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引发舆论关注。多数网友赞成学校的做法,也有网友担心过于强调爸爸参与,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会造成伤害。记者从负责该项活动的老师处获悉,“爸爸接送周”是倡议而非强制。
爸爸也有苦衷
张贵峰
在时下中国家庭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父亲参与不够甚至严重缺位的情况,这种状况甚至被戏称为“丧偶式育儿”。倡导父亲参与接送孩子上学,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研究显示,父亲、父爱的缺席、缺乏,会严重影响孩子养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如男孩容易胆小怕事,缺乏男子汉气概,女孩则容易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父母‘旗鼓相当’,会让孩子更阳光、自信和大方”。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不仅是教育认知偏差所致,也是职场压力的一种折射。为养家糊口,太多家长尤其是父亲,不得不牺牲陪孩子的时间和机会。因此,在教育层面的干预之外,还需从社会层面发力,比如创造更能维护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减轻年轻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各种成本,切实减轻男性(父亲)乃至整个家庭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等等。
缓解“男孩危机”
张玉胜
近年来,“男孩太‘娘’、女孩太强”已成许多中小学生的普遍现象,有人将其称之为“男孩危机”。为激发男孩群体的阳刚之气,一些学校曾尝试开设适宜男生参加的足球、攀岩、双节棍等颇具对抗与挑战性的“男子汉”课程。学校开展“爸爸接送周”活动,也属旨在培养孩子阳刚之气的教育创意。
当然,导致中小学生阴盛阳衰的原因很多,并非只在于家庭父爱的缺失,单靠“爸爸接送”也未必就能真正培养出男子汉气魄。培育阳刚之气还需多方用力、综合施策。比如,合理设定学校教育中师资性别结构,创新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等,多配置一些男教师,改进“听话”教育和一些僵化的纪律约束,同样是“男孩危机”的缓解之道。
不能大撒把
木须虫
孩子上学到底是不是非得爸爸接送,其实并不是主要的,毕竟各家的情况不一样,不妨把“爸爸接送周”当成是爸爸参与孩子教育的一种形式、一个契机。其更大意义是对父亲角色与责任的提示:父亲之于孩子说到底还是要亲——感情上要亲近,行动则要亲自。
具体到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照料与教育,有分工有侧重也属正常,但不能变成大撒把,一些客观条件是理由,但绝非借口,一旦有时间、有机会,做父亲的还应有意识地多陪陪孩子、有选择性地参加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别等到意识到该多陪伴孩子时,孩子已经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