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2018年以来通报曝光的84起黑恶势力“保护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中“通风报信”者占比超过两成。今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拔除“保护伞”是专项斗争的重要一环,应坚决铲除那些内外勾结、沆瀣一气的“内鬼”,让其无“风”可透、无“信”可传。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打黑先打“伞”。一直以来,某些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探听消息、通风报信,严重阻挠了正常的执法取证过程,客观上也影响了扫黑除恶的实际效果。隐藏于公职系统的“内鬼”,本身往往存在着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其与黑恶势力暗中串通形成攻守同盟,极大助长了涉黑团伙的嚣张气焰,使之更加有恃无恐。许多“通风报信”者,尽管不是领导干部,甚至可能仅仅只是普通科员,但是他们利用信息优势、利用体制的信任套取情报大肆泄密,这类行为不仅庇佑了黑恶势力,更是损害了公共系统的公信。铲除通风报信的内鬼,拔掉黑恶势力安插的眼线,这之后扫黑除恶势力才能事半功倍。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内鬼”泄露重要机密,帮助黑恶势力提前获知相关信息,采取逃避、转移证据等手段,令政府扫黑除恶行动遭遇人为阻碍。给黑恶势力通风报信的“内鬼”,都是丧失了党性原则,无视党纪法规,受到金钱诱惑,已经被黑恶势力收买的人,甘心情愿成为“保护伞”。对这些人不能客气,应依照党纪法规严厉处理,彻底将其拔除掉。打击“内鬼”,还要采取防范措施,进行制度化建设,铲除滋生“内鬼”的土壤,以堵住信息泄露的漏洞。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通风报信”。内部人关键时刻向执法对象“通气”,实乃充当“保护伞”和权钱交易中的重要一环。此现象的现实存在,首先提醒相关部门在案件办理中,还是要注重信息通报、线索移交等环节的标准化处理,防止不必要的信息“泄露”。但是,隐藏在政府机构中的“内鬼”现象,还是要回到权力监督的视角下来看待。出于利益动机,违反信息纪律,违规向他人透露案情或助人逃脱打击,在根本上是权力的失范和扭曲所致。因此,时刻紧绷对权力的监督之弦,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彻底压缩权力寻租的运作空间和侥幸心理,才是根治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