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5月9日《人民日报》)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考好的分数、占据优势,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以至于他们把子女与身边孩子的对比看成是一种自然,然后为孩子设定“预期”,规划“道路”,以期他们成为自己眼中期望的孩子。
但是,《我只是个孩子》却让不少家长陷入深思,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一贯以来的“预期目标”是不是正确,让他们去想一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太冰冷,而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该有的那份温度。
教育,在一些家长的眼中就是分数,然后在孩子的眼中自然就变成了“洪水猛兽”,因为家长期盼的教育是孩子能够脱颖而出,而孩子期望的成长是父母能够懂得他们内心所想,能够同他们一起成长。
所以,在家长和孩子的不同路线中,教育就成了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做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试卷,听不完的唠叨,而孩子那些“闪光点”却被掩盖。其实这非但不能让教育好好前进,反而让教育走得更慢。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对社会的阅历让他们知道不能走在前面,就少了很多成功的机会,而孩子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希望能够多一些理解,他们的想法其实都是正常的。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要走出“数字”的冷漠,还得靠制度的改变,别让分数“霸占”了孩子的成长空间,也堵塞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温情,走出“数字论”,才能让孩子有轻松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