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代表指出,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通过给本土品牌贴上冗长的“外国名”,给消费者一种“洋品牌”的假象。(3月19日《光明日报》)
商标不仅是品牌的唯一标识,同时也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民族品牌使用本民族语言,应该成为一种潮流和风尚。
国内的品牌取“外国名”,对消费者是一种误导。尽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国内的一些品牌已经漂洋过海,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国内市场上,一些企业还是喜欢通过给本土品牌贴上冗长的“外国名”,从而给消费者造成“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假象,忽悠消费者消费的现象还不是少数。
追根溯源,这还是一种崇洋心态在作怪。从法律上讲,企业或商家给自己产品取洋名无可厚非,但过多的商家或企业如此“剑走偏锋”,不仅是品牌崇洋的心理作怪,而且也是文化矮化的例证。也许取一个洋名,注册一个洋商标,在盛行符号互动的当下能在短期内迎合某些消费者心理,会取得一定程度的效应,但随着公众消费理念和品质的提升,期待“洋商标”来“扶大厦于将倾”只能是一厢情愿吧。
民族品牌使用本民族语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正如潘保春所言,中国制造要想走向世界之巅,就必须打造中国制造的国家品牌,使用写着汉字的产品标识,应该在业界尽快达成一种共识。让更多的企业摒弃“洋品牌”,提倡使用汉字标识不仅能体现品牌的中国价值,放大品牌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不再懵懵懂懂,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体现,对国内品牌的研发与壮大更能起到一定的倒逼作用。
环顾中外,经典的品牌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这些品牌传递出来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感染着消费者,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期待更多企业用民族品牌传播民族文化,让“汉字商标”在业界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