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屏朋友圈。文章说的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副主任张小平,离职后进入一所民企,薪资暴涨为昔日10倍。他在单位时郁郁不得志,离开后单位却发函表示:“他离职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他整个项目都瘫痪了,恳请国家把他抓回来继续研究项目”。
该文为何引爆朋友圈?究其原因,主要是暴露了当下多数国企用人的现状。“研究所的一个小小研究员,负责最关键技术岗位”,“张小平辞职的时候没有遭到任何阻碍,领导直接就批了”,“张小平掌握我国如此核心技术,却给了如此之低的技术层级”,“国企里还有一个最大特性是领导只能上不能下”,“能力越差的人,在国企里呆的越舒服”……张小平的遭遇不正是一部活生生的国企现形记吗?
领导人员能上不能下,技术骨干低层级,工作干得好不好收入一个样,让国企成为“混日子”的好地方,却也成为人才看不到未来和希望的死角。张小平离职之所以引发热议,说到底,不过是太多人在其中看到了努力奋斗却永无出头之日的自己。
张小平的离职,给国企员工画出了一个“扫地僧”的缩影。然而,这只是很多国企人才的梦想,太多人却因为现实搁浅了脚步。毕竟,在“铁饭碗”面前,能有勇气走出去的仍寥寥无几。但是他的离职,却也为这些不得志的人们吐了一口气:看吧,国企对人才就是这么不珍惜!
围观这一猛追张小平的公文,一语中的,让人只觉过瘾。堂堂国企,不重用人才,留不住人才,最终还得以命令方式施压请求他的回来。“为国家培养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是我们研究所的义务,但我们不愿看到、也无法接受因个人的离职而影响到国家重大的战略项目!”怎可能不令人觉得好气又好笑呢?这种惯常的官方话语,也是将国企对待人才的态度展露无遗了。
我们当然知道登月计划的重要,但我们无法理解一个研究所离不开一个副主任的理由,我们也无法理解这么重要的“灵魂人物”为什么不愿意待在国企,我们更难以理解对这样的人才最终为什么还得靠发函“逼”回来。试想,张小平回来又会怎样呢?能有配得上“骨干”的收入和地位吗?况且,他在商业企业难道就不能有所作为吗?
当然,我们希望中国登月计划能如期推进。我们更希望,这一事件能成为国企自省用人体制的契机。看一看身边还有多少壮志未酬的青年,有多少真正的技术“骨干”,有多少郁郁不得志的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或才是留住人才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