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该校为提高学生考研率,要求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引发热议。很多学生提出质疑,这一规定将影响新生们的课余生活,也将打乱学生社团的正常工作。对此,南农党委宣传处一许姓教师回应记者称,此举是“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转换。”(9月14日北京青年报)
禁止社团招新生,是好心办坏事。
网络图
相信学校是出于“这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好心。学校可能担心,经过了十年苦读的新生,如果一旦进入社团“玩”野了,心思就不再放到学习上,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专心考研,甚至不利于正常的学习,一方面可能带来学校管理的难度。先以考研为理由而“社团莫入”,或许可以起到一鼓作气的效果。
但这很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想法。
新生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选拔之后,应试教育所激发出的考试能力,基本已经达到了青年基础知识所需达到的极限,这时候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而进入社团正是调整的较好方式。可以说,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在学校耽误的文化知识可以在将来补上,但社团生活受到的锻炼,是进入社会后难以补课的。如果说,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智商,那么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则是提高学生的情商。两者如果不能得到平衡,就不能养成健全的心态和人格。
社团活动和准备考研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的学生也不见得就能考上研究生。关键是学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社团活动和文化课学习的关系从而做到双赢。
而从学生的选择权来说,则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大一新生刚进来,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学校可以告诉他们哪条路好走哪条路更适合你,但是不能说我觉得你不该走这条路我就把这条路堵上。适当的管理和指导是必要的,但选择权应该在学生自己手中。
大学不是高中,大学精神也不是中学精神。几乎所有的大学精神,更多的强调的是人格的养成而非考试的成绩。这再一次暴露出大学行政化思维下管理的粗暴,也再次说明高校改革的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