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日,由于演员、歌手陈小春的一条微博,“橙色书包”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在网络掀起刷屏狂潮。这个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公益捐助项目,却在进入公众视野后,引发网友和儿童权益保护专家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样的方式保护了听障儿童的交通安全,而质疑者则认为,橙色书包会让听障儿童“被标签化”,受到区别对待,从而造成其心理负担,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9月20日新华网)
本来一件简单的事情,被专家们给弄复杂了。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选择权。如果家长有能力陪伴孩子出行,或者给孩子安装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他们自然不会选择“橙色书包”,如果家长没有这个能力,对家长来说,“橙色书包”就是次优选择,因为生命安全比标签化更重要。从这次活动来看,“听基会”已向全国10000名儿童送出“橙色书包”,由于申请书包的人数较多,目前想申请“橙色书包”的人需排队。这说明了两个事实:第一,这并非强制,而是尊重孩子和家长的选择权。第二,有些孩子和家长确实存在这种需求。
现在一些人思考问题总是有意无意地绝对化。所谓“造成其心理负担,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有这种可能,但概率较小,而更大的可能是,大家意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进而会有更多人去帮助他们。所谓“听障儿童不该被区别对待,所有的儿童都该被关爱礼让。”确实如此。这就像“人人生而平等”一样,可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并非现实的必然。好像还没看到哪个专家或网友因为现实中还存在非 “人人生而平等”就“不食周粟”。
卢梭说过:“人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因为,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为了生存而生活,但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人人都会受到不同的“不平等”待遇。所以说,不能因为说盲人、孕妇跟我们一样,就不为他们设置盲道或者让座。而公交车上的“爱心座”,也是一种选择的需要。你70岁了还觉得身体硬朗而不选择这个座位,那是你的权利。20岁的女孩因为痛经而选择了这个座位,同样也是她的权利。所以,对于橙色书包,我们可以呼吁政府和社会为听障儿童提供更好的帮助,但却不能否定儿童的选择权。
如果把理想当成现实,而非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反对就容易沦为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