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今日看点 >> 正文

由莱阳教育造假说“神童”(图)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东方网 江曾培 参加讨论

  近日,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莱阳实验二中学生李某某,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签约”麻省理工成为“预科生”。随后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此事,赞赏李某某为“神童”。然而,随着对“神童”故事置疑之声的增多,暴露了这是一个假新闻,12月11日晚,山东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在通报中表示将严肃处理责任人,并深刻反思、真诚道歉。

  对这一造假事件,已有文章对莱阳教育部门、相关媒体以及家长方面的问题作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鉴于由此引发了对“神童”的不同看法,诸如有没有“神童”、怎样看“神童”等,这里且说一点拙见。

  神童应当说是有的。不过,他并不是“神”,而是一些禀赋特异、智力超群的儿童。古代人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的儿童,称之为“神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神童的记载和传说,如7 岁而为孔子师的鲁国项橐,12 岁成为秦国宰相的甘罗。随后,曹冲,孔融,王勃,李贺,司马光,夏完淳,等等,可谓代不乏人。为了选拔和发挥神童的作用,古代科举中设有童子科试,录取甚严。据记载,宋代所选的神童,如杨忆、晏殊,后成为名相。

  尽管莱阳实验二中的李某某是造假的“神童”,但并不能由此说神童都是假的“神话”。只是“神童”的特异秉赋,来自于先天基因,而非后天所灌注,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因而神童虽有,但在比例上是极少数,神童代表不了一个地方教育质量,说李某某“14岁少年考入世界最顶尖大学,为莱阳争了光”,这是“硬装斧头柄”式的为政绩涂脂抹粉,不但无助于为自身增光,反而暴露了私心邪念。

  神童虽然有过人的天赋,但也需要勤学苦练,不断奋进,方能最后成材。否则,就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安石名作《伤仲永》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仲永5 岁就能写诗,一时名胜,有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随后,仲永的才能日退,20岁时,“泯然众人矣!”,就是说,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王安石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这说明,“神童”也不会一劳永逸,同样是不进则退。中国科技大学曾面对“神童”办起少年班,第一届有个学生叫宁铂,当时有“中国第一天才少年”之称,但他在2002年38 岁时,却突然宣布出家为僧,被看作是当代的“方仲永”。还有一个被誉为“神童”的男孩王思涵,14岁时,以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然而,他在大学4年的各门功课却陆续亮起了“红灯”。最终,面对仅有一科英语及格的毕业成绩,王思涵被学校“责令退学”。英国米德尔大学多年跟踪调查过210名“神童”,结果只有少数人长大后成就大业。

  “神童”不仅会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变化,同时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要因材施教,神童教育更是一种个别教育、特殊教育,而是不宜盲目照搬的。尽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们自古以来的难舍情结,但那种不管自已子女和学生的资质如何,兴趣如何,一味地要他们向“神童”看齐,把他们作为“神童”来培养,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莱阳的假“神童”事件中,也许有些才智的学生李某某受“出名要旱”的盅惑也有错,但“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的。”责任在他身边的成年人,父母、老师,特别是教育部门的官员,应当从中认真吸取教训,端正教育思想,切实地因材施教,把孩子都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遇到“神童”当然是大喜事,要保护其不夭折,全力引导其成长为拔尖之才,但决不可造假造“神”,败坏社会的风气,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

Tags:由莱阳教育造假说“神童”(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