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近日,一段女儿哭诉父亲只爱工作不爱她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昨日,记者从视频的拍摄者、女孩的父亲陈先生处了解到,之所以拍了这段视频是想留着以后给女儿看。而引发女儿对其哭诉的原因是,从事媒体行业的他常常因工作的关系不得不加班,导致平时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让女儿感到了委屈。(见2月8日的《北京青年报》)
女儿哭诉父亲只爱工作,说父亲“你根本就不爱我”,“工作才是你的亲生女儿”,每每念到都戳痛做家长们的心,乍一看,这是女儿报怨爸爸工作太“忙”,没时间陪伴自己,和自己分享快乐,其实也折射出父亲陪女儿的时间太少,与女儿交流更少,没有让女儿享受到应有的父教,其背后自然是呼唤父教回归了。
当然,由于职业性的原因,爸爸没时间陪女儿,不能满足女儿的正常需求,可以理解。但一些非职业性的爸爸陪孩子的时间也很少,不得不令人深思。有份调查显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时。当问及不能陪孩子的理由时,一些爸爸说工作太忙,先养家再说爱孩子;特别是还有些爸爸明明有时间,却宁愿玩手机,也不愿意多陪孩子,以致有孩子报怨:“爸爸爱手机胜过爱我”;甚至有孩子呼吁:“爸,您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究其根源,关键是在一些年轻父亲们看来,工作和挣钱养家是第一位的,陪孩子虽重要但并不紧迫,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需要亲情陪护、需要父教,导致在一些孩子的心目中,爸爸是个名称,从孩子出生到成人根本没享受到父教。而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曾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校长。”父亲有很多教育与社会化的功能,能给孩子带来社会竞争意识、权威意识、道德品质,并能在自我控制、自我创新、成就感等形成与培养上起到榜样作用,父教不能缺失;否则,任何家教都是残缺的。毕竟,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爸爸口袋里钞票换来的礼物,还有爸爸对孩子的精神和人格的影响与带动。
美国密执安大学科研所人员调查发现,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和学习自信心具有优势。如果父子或父女关系比较消极,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及学习能力产生负性影响。而今,女儿哭诉父亲只爱工作,让笔者想到医生儿子的报怨:“他是我的爸爸,不是那些病人的爸爸?”。职业性质影响父教缺失,呼唤用人单位多考虑家有14岁以下儿童的爸爸们的家教责任,多给他们提供亲子陪护时间,多让儿童享受父教,别让儿童的成长“缺钙”。
虽说女儿哭诉父亲只爱工作,给家长们传递出一个信号: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不能缺位,特别是父教会影响孩子一生,更不能缺失。当然,要让父教归位,仅靠家长自律还不够,还需要提高对父教重要性的认识,让全社会都重视父教。具体可以学学欧美国家的做法。比如,像美国实施“父亲支持计划”,成立“国家父亲中心”,开展“新爸爸训练营”,全面推广新父教理念,让父教不能缺位家喻户晓。或者像瑞典那样,颁布《父亲法》,从法律的角度,对父亲参与育儿作出强制规定,并给出一些优惠政策,放父亲假,让父亲参与育儿活动,承担育儿的责任,从而让父教真正回归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