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因有网友吐槽吴承恩故居内太多六小龄童的照片,简直变成了“六小龄童故居”,引起热议。随后吴承恩纪念馆官网发文澄清,六小龄童又亲自说明“情况并不属实”。但看看故居的历史以及吴承恩纪念馆方和六小龄童合作的经历,即便与网友所说不完全相符,吴承恩故居“喧宾夺主”事件,也的确反映了一些问题。
把吴承恩故居变成“六小龄童故居”,首先是经济思维使然。当下太多文化旅游项目,过多的精力放在宣传上:请明星来串下场子、请歌星来唱几首歌,利用名人的热度带动地方旅游的热度,这种操作方式屡见不鲜。吴承恩故居一事,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例子。毕竟《西游记》比吴承恩写的其他东西更有名气,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或许又比吴承恩有名气,既然当今是一个名气可以直接变现的时代,所以即便如今吴承恩故居真的变成“六小龄童故居”,人们甚至都不觉得奇怪。
吴承恩故居连同各地在文化旅游建设运动中兴起的“古城故居”一样,是文化的短视。2004年淮安区为纪念吴承恩诞辰500周年建立纪念馆,又与六小龄童合作,在东侧建立了“美猴王世家纪念馆”。若是真如官方所说,其实也算是一种创新了。只可惜更多崭新的“古城故居”,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化的旗号,做着商业街的生意,把文化压榨到只剩下“好玩”,“文化复兴”也变成了一个伪命题。不然怎么各种古城故居遍地开花,但文化不见得遍地开花,倒是商业街如雨后春笋。
如此喧宾夺主,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大家都记住了六小龄童们,而是一番浮光掠影,却忽略甚至忘记了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以此事为例,87版的《西游记》、六小龄童的表演确实精彩,值得传为佳话。可以说,这一版的西游记成为很多80、90后的集体记忆。也不乏先喜欢这部电视剧,再去读原著、认识作者吴承恩的人。推广和发扬的作用的确存在,我们不能否认。只是别忘了,《西游记》本身的价值、吴承恩这个人,才是这个“吴承恩”故居要表达的主题,推广优秀的文化才是它的本职,这也是中华大地上那么多的遗址、故居应该承载的内涵。
另一方面,剑走偏锋、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迭出,比如多地争搞潘金莲故居、劳民伤财建造没有价值的巨型雕像……又有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杜牧墓地变菜地”,我们这么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了,又叹息不知还有多少被拆了砖墙、变了菜地的遗址故居。但若转念一想,就算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和财富都被发现,被名义上保护起来,却要么弃之不顾;要么纯粹被当做噱头、变为商用,更是在光鲜面具的掩护下,被无形中内耗乃至贬低。试想,在吴承恩故居里,人人谈论哪一版《西游记》更好看,却没有几个人谈谈作者、谈论这本著作内在和外在的价值,岂不可惜。推而广之,我们总是愁找不到优秀本土文化的价值和打开方式,如此思维,又怎能打开?
吴承恩故居一事,若官方所言确实,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有时候传统文化确实需要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但我们之所以喧宾夺主,不是担心“喧宾”借此沾了光,而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时间久了,后来人都忘了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