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一则通报指出,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贵州省参加高考的政策出台以来,少数人员通过空挂学籍等方式违规获取贵州省高考资格,造成恶劣影响。通报点出了3名考生违规情况,分别被录取至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但实际上高中阶段都没有在贵州省就读,而是在高考报名资格审查中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获取了当地的高考资格。
此次事件,让“高考移民”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对此各界已经讨论过许多次了,“高考移民”的产生,背景是高校普遍采用“分省定额”的录取方法,综合考虑各省高考人数、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本校条件等因素,编制各省各专业内的招生计划。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各地录取率有所差异。比如在不同省份,人们感觉考清华北大的难易度不同,许多具有211、985高校的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本地化倾向。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早早迁移户口,实际工作、居住、求学都发生在迁入地中,并不构成对本地生源的不公平竞争;但“高考移民”则不然,他们假办户口或者临时迁入户口,毫无疑问侵占了当地考生名额。
而此次披露的则是一种新型“高考移民”。过去,为了保证公平,我们一直的政策是不论在哪里上高中,高考报名必须回原籍。这项政策坚持多年,但也出现一个问题,有的进城务工子女始终在该地上学,但没有获得户口,仍然打回原籍,对这类考生就有失公平。有鉴于此,国务院多次强调“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像贵州这样,积极解决外来人员异地高考的省份不在少数。遗憾的是,这样的政策利好,也被一些人盯上了。有的人利用政策获得当地户籍和学籍,却一直在外地学习,最后回当地参加高考;甚至有的本地考生也去外地求学,最后回本地参加高考。由于户籍和学籍都是真的,这种“高考移民”显得更加隐蔽,不易察觉。
伪造学籍、空挂学籍、人籍分离等现象,不仅侵害了外来人员异地高考的权利,也挤占了本地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高考公平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命运,绝不能任由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杜绝这种现象,就要守住“三关”,首先要严把“入户关”,查清户口迁移事由是否正当;其次要严把“学籍关”,落实教育部规定的“一人一籍,籍随人走”;最后要严把“录取关”,加强审查学生的资料信息。此外要注意,“高考移民”背后,通常有产业链的影子,特别是一些超级中学和民办学校合作办学,往往藏有猫腻,对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入手,进行重点排查;对于包庇纵容“高考移民”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积极追责;至于“高考移民”背后的腐败问题,则更不能姑息,必须彻底追查惩治。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高考政策,初衷是促进教育公平,结果反倒被一些人借机钻营,损害了教育公平。这再次提醒我们,高考是我们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一举一动都关系重大,必须坚持重拳整治“高考移民”,全力营造公平有序的考试招生环境,才能让教育公平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