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春天之所以面临“自救”局面,就是因为在此前过分依赖单一产品。公司应该抓紧时间向中药制剂转型,可通过收购其他药企或者借壳的方式来实现。
“冬虫夏草,现在开始含着吃。”相信极草含片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大家都不陌生。
然而,随着冬虫夏草保健食品试点身份被叫停,一度创造20倍毛利率销量神话的“极草”被迫停产。
11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极草”部分北京门店已经陆续撤销,接下来“关店潮”将扩展到全国各地。
主营业务丧失,“极草”背后的“掌舵者”ST春天(原青海春天),已经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转折口。如何转型挽救危局,是摆在ST春天面前最大的难题。
11月3日,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此前冬虫夏草纯粉片的销售额在ST春天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如今要立即转向新业务并不容易,且取得成效也需要时间和过程。
“此前,极草销售额占整个公司的75%左右,如果不及时推出新业务,预计ST春天今年全年销售额将下降40%到50%。”史立臣如是说。
对于“极草”停产后将引发的连锁反应和应对举措,《国际金融报》记者致电ST春天董秘陈定,但截至发稿,并未获得确切回应。
而根据ST春天相关负责人日前的表态,公司正在积极挖掘虫草行业的附加值,以及挖掘其他产品的价值。未来,将通过并购实现外延式发展,而对于寻找、考察和接洽优质资产的工作不会停。
主力产品受挫
自2004年成立之日起,ST春天主要从事冬虫夏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产品为极草5X冬虫夏草系列产品,一度创造了继脑白金后的行业神话。每年上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巨额的销售收入。鼎盛时期,ST春天凭借“极草”产品达到了2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
可是每千克身价高达几十万元,冬虫夏草到底是食品、药品,还是保健品?由于“身份”扑朔迷离,多年来,冬虫夏草纯粉片“极草”屡遭质疑。
而今年,青海春天风光不再。
今年6月27日晚间,青海春天公告称,公司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而“戴帽”变更为“ST春天”,而6月中旬,被视为改变青海春天困局的重组事项刚刚终止。
这一连串打击的背后与今年一项政策变化相关:3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含冬虫夏草的保健食品相关申报审批工作按《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未经批准不得生产和销售。
停牌两个月后的3月30日,青海春天公告称,主营产品“极草”被要求停止生产。
根据公告,公司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因为砷含量超标4至7倍,以及公司对极草的生产一直未按照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进行组织生产,故立即停止生产经营。
史立臣认为,“极草”在试点期间不去进行食品保健审批,研发、产品审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只把精力集中于市场营销,这是一大战略失误,最终导致停产。
自救之路坎坷
陷入困境的ST春天,近日交出的2016年三季报可谓“寒意十足”:1-9月实现营业收入4.28亿元,同比下降55.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19万元,同比下降53.86%。
为了摆脱困境,ST春天也在尝试多种方式的“自救”。首先,要补齐“极草”停产造成的产品经营漏洞。
10月10日,ST春天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春天药用”已收到由青海省食药监局颁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此消息被视为ST春天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
按照之前的说法,在“极草”停产后,ST春天的控股股东——西藏荣恩希望将去年10月收购的三普药业旗下冬虫夏草相关药品的总经销权,授予春天药用“江湖救急”。
不过,许可证下发,并不意味着春天药用已经可以销售冬虫夏草相关药品了。根据公告,春天药用需要在办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后,才可以开展中成药产品的销售工作,目前公司正在进行相关程序的推进,但这一证书何时下发还不得而知。根据原定计划,春天药用和三普药业本应于今年7月完成获得药品经营许可等工作,但由于审批程序未按原定计划走,产品落地时间将延后。
其次,ST春天还欲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自救”。
今年4月,仍处于停牌阶段的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与独立第三方联系,将进行资产重组。根据随后披露的信息,此次交易对象为医药类行业、投资类行业,交易方式是青海春天将以现金方式购买资产。
不过,不走运的是,上述交易最终宣告终止。
对于终止的原因,青海春天方面表示,是由于当时证券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与潜在交易对方经过多次协商、沟通,仍难以在计划的时间内就交易方式、交易作价等相关细节达成一致。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自这次重大资产重组终止,复牌之后的6个月内,即到2016年12月27日,ST春天不再筹划重组事项,最快也要到2017年,这也为该公司的自救之路蒙上阴影。
产品线过于单一
《国际金融报》记者打开青海春天公司官网,一款名为“元草”的产品宣传图片已出现在首页。
记者注意到,该公司还是将转型的“重头戏”压在了保健新品上。
在2016年半年报中,ST春天披露,目前6种以冬虫夏草为原料的新产品已完成研发并进入注册检验试验阶段,其中3种已根据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向有关食药监管理部门开展注册申报工作。新研发的6种保健品将陆续于今年6至12月完成试验并进入注册申报流程。
但业内人士质疑,由于新产品原料仍是冬虫夏草,“极草”已被要求停产,上述保健新品能否获批,还是未知数。
不过,史立臣认为,既然已经取得了药品经营许可证,ST春天应加紧申请生产极草中药饮片资格,让中药饮片的生产形成产业规模,以实现对“极草”等产品的补充。
“公司应该抓紧时间向中药制剂转型,这是未来的一大方向,可通过收购其他药企或者借壳的方式来实现。”史立臣表示,现在之所以面临“自救”局面,就是因为ST春天在此前过分依赖“极草”,仅靠单一产品拉动企业发展,没有及时构建丰富的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