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耀霖 每经编辑 宋思艰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6号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
自从“46号文”颁布后,体育赛事运营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之一,多家上市公司均参与布局,但成绩单各异。近日,华录百纳(300291,SZ)就披露了《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的议案》,宣布将原本募投体育项目资金用途变更为拍影视剧。
那么,是否大部分做体育赛事运营的公司都不赚钱呢?答案或许并不见得。
顶级赛事版权现天价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大公司都加速打造国产体育赛事IP,瞄准赛事运营的生意。
赛事运营生意一般分为职业赛事和大众赛事两类。新浪体育市场副总监易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所谓职业赛事,是以诸如中超、CBA等多由政府部门牵头,以竞技性、观赏性为主;大众赛事则以马拉松、骑行等项目为主,重在大众参与。两者的商业模式也略有差异。
易非介绍道,职业赛事收入来源主要以媒体版权、商业赞助、门票和衍生品四大块构成,其中媒体版权和线上的商业赞助占比较大,“毕竟职业赛事本质上就是一个观赏性的媒体产品。”而大众赛事的盈利模式,则更多来源于报名费和线下的广告赞助,“两者的玩法不一样。”
“像中超、CBA这样的顶级IP,近年来版权都被炒到了天价。普通公司根本挤不进去。”易非说道。除此之外,优质的大众赛事也已经被各路资本所“瓜分”。
在资本助推下,国内高品质赛事版权的“价值”确实有所显现——中超的版权价格达到了5年80亿元的天价,即将开始新一轮招标的CBA,也被认为将创造又一轮价格新高。除此之外,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北京马拉松、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知名IP也正被各路资本所热捧。
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第一股,中体产业(600158,SH)虽然一直因房地产项目饱受业界诟病,但拥有“北马”IP就令其尝到了甜头。中体产业2016年年报显示,旗下子公司中体竞赛管理2016年实现净利润2865万元。2015年度、2014年度,中体竞赛管理也能分别实现净利润1597万元、1545万元,是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
“搞体育赛事运营的核心资源,就在于大量优质赛事内容,无论是职业还是大众,或是自创赛事品牌,又或者是与俱乐部合作,赛事运营方都应掌握一些优质的赛事内容。”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认为,目前优质赛事在市场上还非常稀缺。
大众赛事初始盈利难
目前,国内职业赛事核心资源,民营资本进入门槛较高。而大众赛事,由于缺口大、门槛低,近年成为大量资本聚焦重点。
“诸如自行车、马拉松等低门槛、高参与度的项目上,近年来国内都是井喷的火爆态势。”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十年前,“北马”给大学生们送门票,都没有人去跑;近两年,“北马”不仅报名要摇号才能参加,还有黑黄牛做起了倒票和代跑的生意。
由于各体育赛事间的差异性很大,对于赛事运营方的要求也不同。“做马拉松的运营就进不了高尔夫的圈子。”前述人士表示,像智美体育(01661,HK)这样的港股上市公司,就算专注于做马拉松一种项目,“也能养活一个上市公司的盘子。”
虽然门槛低、大众参与度广,但培育新的大众赛事IP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例如,新浪体育近年来从体育媒体公司向体育产业公司转型,主打的产品就是3V3篮球联赛。“做赛事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培育期很长,前期投入也不小,需要有耐心、又能保持稳定的品质。”易非认为。
新浪体育有多年的篮球项目运营经历,早前又常年都运作NBA媒体版权。同时,新浪还有自身的媒体渠道和多年的受众积淀。但即便如此,易非坦言,新浪主打的3V3联赛第一年也并不盈利,而是在第二年才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相比顶级赛事,公司开发自己的赛事IP,知名度一时肯定没法比,所以培育期长,但两者玩法也不一样。”易非表示,做大众赛事,商业赞助的来源主要是区域性、地方性招商,赞助商更注重的是线下体验。“当全民参与体育的意愿逐渐加强,这个市场慢慢才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