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 远
日前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指出,涉及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的若干专项工作将陆续展开。那么,“专项工作”会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这样四个方面:规范和拓展各类资金的入市渠道;完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相关制度;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执业质量;完善舆论传播机制,保证正确的舆论方向。
首先是依法规范和拓展各类资金的入市渠道,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不可否认,长期资金在市场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多渠道引导境内外长期资金投资进入资本市场,不断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投资者结构,是一项长期任务。
多年来,证监会不断重申,积极支持养老金、保险资金、QFII、RQFII等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在证监会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下,引入国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健全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体系性制度初步形成。
可以预期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会促进各路“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A股市场。特别是,随着A股纳入MSCI、债券通“北向通”正式开通以及个税递延政策的实施,长线增量资金有望增加。
其次是完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相关制度。这主要体现在“进”和“出”两个方面。
“进”,就是新股发行常态化。新股发行将继续严把质量关,把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挡在市场大门之外,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日前,证监会在回应所谓“IPO审核将放宽”之说时,明确表示:将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坚持问题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防止企业带病上市。
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证监会否决了42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这一数量远超去年全年。
所谓“出”,就是让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退市。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提出,完善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沪深交易所也表态“着力完善退市认定标准和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去年以来,监管层从严治市,包括欣泰电气(现为“欣泰退”)、*ST新都(现为“新都退”)等问题公司被勒令退市。可以预期的是,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同时,必然会有越来越多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被清理出去。
第三是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执业质量。笔者认为这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对IPO链条上的发行人、中介机构进行专项检查,严防“病从口入”。(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