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敏
海虹控股8月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恒”)、国新(深圳)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新投资”)签署《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之框架性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
海虹控股介绍,交易方案有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公司与国新投资或其关联方拟成立合资公司或其他合作方式可能会涉及重大资产重组,不涉及发行股份和募集配套资金。三方同意具体交易方式可根据交易进展随时进行调整。
海虹控股表示,上述框架协议仅为交易各方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初步意向,并非最终方案。
5月11日,海虹控股发布了《关于股票交易价格异常波动自查停牌公告》,公司2017 年5月8日、2017年5月9日、2017年5 月10日)日收盘价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其中5月9日、5月10日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尚未复牌,海虹控股5月16日便发布了重大事项停牌公告。
在外界看来,海虹控股此次停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或为“自救”。
据了解,海虹控股于2000年进入医药电子商务业务,公司拟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为契机,深入介入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公司于2009年又开展医保基金智能审核业务,该业务是公司借鉴国际领先的 PBM(即医疗福利管理)模式,经多年努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保基金智能监管平台和医疗质量控制与服务平台。此外,公司还司以新健康项目为核心,围绕医药福利管理业务深化推广个人业务服务模块,开发完善新健康相关移动互联网工具。
但新业务并未给公司带来实质的业绩。同花顺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截至2016年度,海虹控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亏损。海虹控股发布的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7000万元至亏损8000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5567.8万元。海虹控股介绍,报告期内,公司在医保基金智能审核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医疗大数据资源开展医保支付评审、智能医疗等多项业务,公司业务的推进及延伸导致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持续增长,而主营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入,公司预测2017年半年度的净利润为亏损。
数据显示,停牌前,海虹控股的收盘价为24.93元/股。按此价格计算,今年以来,海虹控股股价跌去了40%。
随着公司二级市场股价的走低,海虹控股的员工持股计划亟待解套。海虹控股2017年5月份发布了《关于2015年员工持股计划届满的提示性公告》。据海虹控股介绍,公司于2015年12月31日披露了《关于2015年员工持股计划完成股票购买的公告》,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光大保德信-诗与远方海虹员工持股一期资产管理计划已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海虹控股股票587.1627万股,均价34.058元/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65%。员工持股计划所购买的股票锁定期为自 2015年12月31日起12个月,存续期为18个月。截至目前,光大保德信-诗与远方海虹员工持股一期资产管理计划尚未卖出所持有的公司股票587.1627万股。
按照公司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光大保德信-诗与远方海虹员工持股一期资产管理计划被套约26.8%,浮亏超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