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强委员:
改革完善高校就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率”的高低往往成为高校招生时比拼的重要指标。既要防止出现就业率“注水”现象,更要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状况,对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慢就业”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应建立健全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互动机制,由用人单位对所招录的毕业生从业质量做出详细分析,并反馈给所在高校,为学校改进就业和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把就业指导信息融入专业授业中;完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设计上更多贴近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实际。
王均金代表:
要从体制机制改革角度,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改变当前高校毕业生面广量大培养趋同的现状,严把出口质量关,与社会结合,甚至与项目结合各具特色办学。这样出来的学生有学问、有实践、有研究能力,底子比较厚,社会才会比较需要。
严诚忠代表:
要突破传统就业理念,通过政策引导,扭转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向大城市、热门行业、高薪领域的局面,向国家急需的领域和地区、向基层输送更多毕业生。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等需要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广大高校毕业生大有可为。
近年来,少量高校毕业生出于各种原因选择“缓就业”甚至“不就业”,这种选择并不利于个人成长。要鼓励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在接地气的锻炼中补充社会实践经验,而不是过度强调“专业对口”、一步到位。
赵晓勇委员:
我国人口城镇化任重道远,必须做好就业与安居两篇大文章,科学客观地把握进程与节奏。城镇化对于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建议,一是以安居引导城镇化,重点帮助农村进城人口获得基本住房。适时出台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城镇居民特别是新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伴随新型城镇化推进住房建设现代化,降低住房造价,提高建设水平。二是以就业引导城镇化,重点提升中小城市和集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能力,推进产业兴城、产业兴镇。三是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城镇化,重点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转移人口提升职业技能。催生创业者,培训劳动者。
陈自力委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产业已成为保障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急需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在供给侧发力。
建议引入多元主体,助推养老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提高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度,促进旅游产业与高端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大型医疗机构、护理专业院校等参与养老项目建设,支持和鼓励房地产企业积极投资建设养老地产,开发养老服务的示范社区。完善配套措施,吸引金融机构支持养老产业。提供财政贴息,吸引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吸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信息共享的养老机构信息平台。
刘晓庄委员:
为国人的餐桌提供更多更健康的各类食品,政府理应当好“守门人”。餐桌上食品污染一是源头污染,二是中端放任,三是下游失控。不管是哪种原因,绝大部分餐桌上的污染是可以治理,也是必须治理的,政府要下决心,动真格,打一场餐桌食品的保卫战。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机制,重点突破。一是开展较为全面的农业水土污染情况普查,对重金属、化学物严重污染的耕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原有生态。二是鼓励、引导土壤、食品等方面的科技专家下乡开展“支农”服务,为产地食品种植养殖、安全生产把脉处方;培训并留住一批乡土化的农业科技人员,帮助农民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三是下大气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使用,实施由“零增长”到“负增长”的行动计划。四是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抓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五是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整合监管力量,加大抽检监测力度。
蔡金垵代表:
积极“走出去”,既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增进友谊,又能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更多机会。建议借助政府的资源整合力量,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集聚抱团发展,以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姿态实现“两上两下”:把效率升上去,把风险降下来;把品牌打出去,把成本降下来。鼓励支持企业海外兼并重组、品牌并购,依托高校开展长期系统的定向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