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那么,该如何理解并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关系?广东该如何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路径就是创新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赖于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提质增效,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给,满足需求。其路径就是创新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供给端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供给能力和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内涵式质量型增长,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改革需要创新、突破。改革就是解决问题,沿用旧观念、模式和方法,问题不可能解决,必须创新观念、形成新思路、探寻新方法、新模式。针对当前资源要素错配导致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我国部署了“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任务。随着人均收入增长,需求会不断变化。为满足需求,就必须不断地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突破口是转变政府职能。其路径是实施制度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制度体制机制,其供给者是政府。审视一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的阻力和问题,其主要成因还在于改革创新力度仍不够,束缚创新和深化改革的制度环境仍存在,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涌现、推进“去降补”的体制机制仍有待突破。因此,今年仍需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需要制度创新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深圳近些年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自2009年以来率先开展大部制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强区放权、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政府效率。同时,找准深圳转型升级发展在人才、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短板、“痛点”,出台“一揽子”政策,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抓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问题。创新驱动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制度、管理、文化、模式等全面创新,目的是建立创新发展新动能。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着科技创新发展。美国自1980年颁布拜耶-杜尔专利商标法案以来,不断完善创新制度环境,极大地激发了技术创新、促进了产学研间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其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也相应作出调整,促成了美国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
深圳早在2010年就提出要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将“十二五”期间GDP增速减为10%(“十一五”期间平均为13.5%);培育发展了6000家工业设计机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连年提高科技创新投入,2016年全社会R&D占GDP的4.1%;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新”技术,培育发展了70家新型研发机构,全面提高创新体系的供给能力。同时,深圳设立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系列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有效供给方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圳逐步迈向了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如何深化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全面、正确地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将“去、降、补”这些改革任务当成供给侧改革目的及其全部,或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里根时期的改革混为一谈。我国是针对现阶段问题进行的整个供给体系的全面提质增效。
二是要切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此为突破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仍需继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并做好前期改革的经验总结、改进和推广。比如,顺德在行政管理服务标准化改革和社会组织培育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尽快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在继续加大振兴粤东西北政策供给力度的同时,深化对其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地级市的简政放权力度,给予市辖区县级政府权能,做实其工商管理,林、地监管等行政执法权能,在做好全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给予市辖区一定的规划和国土权能,使其有发展的空间和激励性,进而理顺市辖区(街道)下属镇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真正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解决市辖区无力自主发展、无权执法、权责不对等的普遍性难题。
三是加快落实我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比如2016年1月31日发布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修正案)》,着实令科研工作者欣喜和拥护,但目前一些高校、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并未认真落实履行,科研经费管理仍沿用旧规,仍需努力实现该政策激发创新活力的目的。此外,借鉴深圳改革经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四是加快推进我省国企改革。作为国企拥有量上的大省,国企改革成效与成败,直接关系到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与成效。因此,应加快50家试点国企的改革并总结经验,加快全面推进国企改革。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