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第一颗互联网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开启卫星互联网时代。
从舆论看,人们对实践十三号略显“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卫星技术太过冷僻。如谈及实践十三号,有必要提诸项首创——“电推进系统”“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载荷”“双方激光通信技术”等概念,虽是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可普通人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望而却步。这看似小事,实则影响甚巨,特别是一些企业由于知识上的不足,与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服务的机会失之交臂。而缺乏商业资本的有效参与,卫星事业更多地仰赖国家单方面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稳序发展。可见,适时加强卫星技术的科普工作相当必要。
同时,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2013年,我国卫星通信产业规模约为200亿至300亿元,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规模达1040亿元,融合了导航和遥感的地理信息产业年产值约为2600亿元。另据统计,2014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达到1213亿美元,商业卫星规模达到1009亿美元。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卫星多而产业应用不强”的局面。如,卫星遥感应用尚以社会公益需求为主,主要为气象、海洋、测绘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服务,可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和增值产品产值已达到23亿美元。实际上,包括遥感在内的不少卫星应用的商业化不足,可谓“力有余而心不足”。
互联网时代,信息就是财富,只要信息畅通,一切皆有可能。不难想象,只要有独具慧眼的企业捷足先登,愿意尝试将先进技术更多地转向商业用途,必将引发行业性的链式反应。以实践十三号为例,其首次采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通信总容量超过20Gbps,用户终端可以方便快速接入网络,下载和回传速率最高分别能达到150Mbps和12Mbps,形象地说,以这样的传输速率,下载一部1G大小的电影,只需不到1分钟时间。与连接地面移动网络相比,互联网卫星解决了手机、电脑设备在不同地面移动网络之间切换的难题,无论高铁、飞机以多快速度运行,设备都能连接卫星通信系统。毫不夸张地说,由于互联网卫星的出现,过去机械式增加地面移动网络站点的做法已走到尽头,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这项技术,解决偏远山区、人迹罕至的沙漠等地的通信问题。
我们对卫星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开发利用更是不足。只有充分开发其商用价值,才能将卫星制造与应用引入更良性的发展轨道。
(摘编自4月14日《南方日报》,原题为《互联网卫星商用价值不容小觑》)